当前位置:首页 > 短视频综合 > 正文

唐文隐微视阈下对英美文学教学的思考

2020-06-23 16:31:48 暂无评论 短视频综合


隐微视阈下对英美文学教学的思考

唐文


摘要:传统的英美文学教学改革一般聚焦于教学方式的变革,而忽略了教学中教师和学生两个角色的重要性。英美文学经典文本大多具有隐微书写的特征,因而从隐微视阈解读文本不失是一种有效的文学阐释法。将隐微阐释法引入英美文学教学,不仅有助于教学目的的达成、增加课堂学习的趣味性,而且让学生在语言技能和文化素养两个方面都能得到提升,能够体现英美文学课堂的人文关怀,提高课堂教学的审美趣味,增加学生对英美文学学习的兴趣。

关键词:隐微;英美文学教学;文本阐释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CN61-1487-(2019)07-0095-04


一、英美文学教学改革现状


2000年4月1日,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颁发了《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以下简称《大纲》),这是英语专业组织教学、编写教材和检查评估教学质量的重要依据。《大纲》提出,英国文学和美国文学为英语专业学生的必修课,而英美文学史则为英语专业学生的专业选修课。英美文学两门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促进学生语言基本功和人文素质的提高”。由此可以看出,《大纲》虽然对英美文学教学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但却未清晰地界定英美文学课程的内涵,并且对教学目的表述过于笼统,这些都间接导致了英美文学教学过程中一系列问题的产生。


在对课程性质界定不清、对教学目的表述过于笼统的背景下,英美文学课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两个方面遭遇了一系列问题。在教学内容上,英美文学课究竟是“文学史”还是“作品选读”,即究竟是“历史”还是“文本”?如果认为文学史是教学主体的内容,就会采用介绍常识性知识的机械教学法;而认为教学应围绕文学展开,课堂则表现出专业精读课的特点。在教学目的上,就“语言基本功”和“人文素质的提高”哪一个更重要,教师的看法也不一致,这就导致了专业课程设置的不同。如果着重提高学生的语言基本功,就会将英美文学课归类为专业基础课;而着重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则会将课程归类为高年级的专业核心课程,从而出现了将英美文学课“边缘化”的倾向。


综观国内有关英美文学的教学改革,在教学方式、课程建设等方面都进行了积极的思考和实践,但也存在一些普遍的问题。一是现有教学改革大都围绕教学方式和提高素养两个内容展开,实际是对课程理论内涵的重复建设,并没有提出突破性的改革策略。二是通过跨专业与跨学科视角进行课程群建设,虽然丰富了英美文学课堂的内涵,但对于文学教学改革来说实际是治标不治本的措施。三是大多改革措施都集中在课堂和学生两个教学元素之上,而忽略了教师在教学中的引导地位。如王守仁在《高校外语教师发展的促进方式与途径》中提出,“高校外语教师队伍建设跟不上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步伐”。从教师在教学中的引导地位看,英美文学教学改革不应该仅仅盯住课程和学生,而更应该将教师作为改革的重点之一,这也是在英美文学教学中引入隐微视阈的起始点。


二、隐微的必然性与引入


(一)隐微的内涵


“隐微”(esoteric)一词来自希腊语esoterikos(意为“内在的”),其字面意思是“深奥难解的”,而与之对应的“显白”(exoteric)则意指“浅显易懂的”。隐微写作与显白写作相对,指的是文本字里行间隐含着更为深奥、甚至有时是与字面意思相反的内涵。20世纪后期,德裔美国政治哲学家列奥·施特劳斯(Leo Strauss)提出了“隐微阐释学”,在解读经典哲学——政治文本中揭示了隐微—显白双重写作视阈下的阐释艺术,为现代阐释学开辟了一条新途径,而施特劳斯也被称为“20世纪最负盛名又最具争议的哲学家”。


2014年,美国学者亚瑟·M·梅尔泽(Arthur M.Melzer)在其专著《字里行间的哲学:被遗忘的隐微写作史》(Philosophy between the Lines:The Lost History of Esoteric Writing)中对“隐微写作”展开了系统的论述,从历史背景和内涵概念两个视角定义了隐微写作,而且以“隐微”为跳板解读了古典主义、启蒙思想、历史主义和后现代主义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梅尔泽在专著伊始就对“隐微写作”进行了界定:(隐微)指的是利用内在的难点、深奥性或者特定的聚焦,让大多数人不明白文本意义的某类知识——这一点与量子力学相似。但严格来讲,在阐释哲学语境中,因为是隐含的、秘密的,所以隐微指的是难以理解的东西。



梅泽尔继而提出了隐微写作的三个特点,即隐含某些真理、避免大多数人读懂以及宣讲一种虚假的学说。柏拉图等古典主义作家都使用了隐微写作手法,一直到十七、十八世纪,这种手法仍被当时的作家所推崇。随着18世纪科技革命的到来,启蒙思想将理性置于实践之上,而之后反启蒙的浪漫主义思想,以及历史主义、后现代主义等思潮均尝试用实践来掌控理性。在这一背景下,隐微写作逐渐从学界关注的视野中消失。在梅尔泽等现代学者看来,隐微这一概念不仅存在于文学创作领域内,还揭示了现代哲学理念的内在变迁和问题所在。虽然“隐微”出现的语境大多与政治哲学相关,但对于国内高校英美文学教学亦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二)隐微阐释法与英美文学教学


在授课内容上,高校英国文学课涵盖了中世纪文学、文艺复兴文学、17世纪文学、启蒙时代文学、浪漫主义时期文学、现实主义文学和现代主义文学八个阶段;而美国文学课则包括殖民地时期文学、浪漫主义时期文学、现实主义时期文学和现代主义文学四个阶段。就现阶段英语专业课程设置来说,大多数学校将英语专业技能课作为重点,因而只在本科学生第六、七两个学期分别开设英国文学和美国文学。一般情况下,因为课时有限,英国文学授课内容重点在前五个阶段,而美国文学则集中于前三个阶段。根据斯特劳斯的理解,隐微写作最兴盛的时期是17、18世纪,19世纪开始式微,并在20世纪逐渐淡出了文学创作领域。这样看来,英美文学课堂上所讲述的大部分作品都具有隐微写作的特点。因而,将隐微阐释法引入英美文学教学改革之中,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文学文本是英美文学教学内容的中心,帮助学生理解文本以及作家创作风格,是教师重要的教学任务之一。因而,教师如何阐释文学文本,是英美文学教学的重心。从隐微视角入手,教师在分析文本字面意思的基础上,带领学生逐渐领会隐微写作背后的真正含义。从理论上讲,如果隐微视角引入恰当的话,不仅有助于教学目的的达成、增加课堂学习的趣味性,而且让学生在语言技能和文化素养两个方面都能得到提升,增加了学生对英美文学学习的兴趣。梅尔泽在谈到隐微文本对读者的启发时讲道:“一定程度的晦涩通过激励且愉悦读者,能够让他们变得积极且有担当。”德国哲学家雅思贝尔斯曾经说过,真正的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积”,而通过隐微阐释法挖掘文本的灵魂,以此来激发带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无疑正符合所谓“真正的教育”原则。


(三)隐微视阈下的课堂教学


2018年1月,教育部颁布了《外国语言文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以下简称《标准》),对外语专业课程结构进行了说明,提出外语专业课程由通识教育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组成。其中,专业核心课程分为外语技能课程和专业知识课程,外语技能课程包括听、说、读、写、译等方面的课程;而专业课程则包括外国语言学、翻译学、外国文学等基础课程,以及论文写作与基本研究方法课程。与之前的《大纲》相比,外语专业课程的设置突出了“论文写作与基本研究方法”。这就将外语专业的课程设置看作是一个完善的生态体系,将技能、知识和素养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将隐微阐释法引入英美文学教学,教师因材施教将文本的字面意思和深层含义传递给学生,既帮助学生解读了文本内容,又可以在此基础上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梅尔泽提出:“隐微阅读是一门艺术……严格说来,它不可能被教授给学生,但是学生却可以主动习得它。”由此看来,隐微阐释教学法能够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激发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推动学生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学习的转变。具体说来,隐微阐释法在英美文学课堂教学中的作用,主要在文本阐释和学术写作两个领域得以体现。


1.文本阐释


对于文学课堂来说,如何阅读文本是教学的重点所在。在文学课堂上,如果教师仅仅停留在对文本字面意思的解释上,课堂就变成了简化版的英语专业精读课,不仅课程枯燥乏味,学生也获益不多。将隐微阐释教学法引入英美文学课堂,在教师引导下深层挖掘文本的内在含义,扩充文本解读空间,可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因而,隐微阐释教学法呼应了英美文学的课程性质,同时关注了文学文本和课堂参与者两个元素。除了对文本意义的多层渐进阐释,隐微阐释教学法对学生参与教学、以及提升课堂审美特质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尼采在《人性的,太人性的》(Human,All Too Human)中曾经谈到“不完整美学的效果”(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incomplete):隐微“有时比显白效果更好——阅读者需要做的更多。他必须不断思考面前的光与影,从头到尾不停地思考”。在尼采看来,隐微书写虽然对读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读者会因此更加积极地参与阅读,因而阅读效果更加明显。这样看来,隐微阐释法是比较适合阅读经典文学作品的方法,而隐微阐释教学法亦是英美文学课堂首选的教学方式之一。例如,英国中世纪文学家杰弗里·乔叟(Geoffrey Chaucer)的《坎特伯雷故事集》(The Canterbury Tales)就是“不完整美学”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根据乔叟的最初设想,朝圣者每人应该讲四个故事,因而故事集应包含124个故事。但是在完成序诗(“prologue”)和20个故事之后,乔叟就去世了。也正因为作品的不完整,现有的20个故事更显得弥足珍贵。乔叟通过“框架故事”(frame story)的方式建构了不同层面故事之间的关系,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中世纪人物形象。与此同时,文本也具有隐微的特点,在字面意思和字里行间两个层面上渐进的内涵增加了故事的厚度。像在序诗中提到的女修道院院长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乔叟在十几行诗的篇幅里,描述了修女的言谈举止、容貌特征和穿着打扮等。乍一读,乔叟描绘了一个滑稽可笑却普通的修女形象。但考虑到现实生活中作者的仕途不畅,以及文艺创作上作者先哲的姿态,实际上,乔叟通过女修道院院长这一形象嘲讽同时代宗教信仰的衰败,以及世人的虚伪做作。


隐微书写能够从审美层面提高读者的阅读品味,而隐微阐释教学法也能够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梅尔泽认为隐微写作具有独特的审美品质:“简洁的、非直接的交流让我们的注意力更加集中。它教会我们谨慎、耐心、惊喜和尊重。它字字箴言……通过自身的例子,它告诉我们在熟悉的表面事物下面,会有神秘的、充满了魅力的东西。”在教学中,隐微书写独特的审美品质同样可以让学生受益,在对自然常怀敬畏之心的同时,拥有一双可以发现美的眼睛。例如,当教师讲到《第18首十四行诗》(“Sonnet 18”)时,就可以通过隐微阐释法帮助学生理解诗歌隐含的情感蕴意,以此来提升学生的审美趣味。就字面意思来说,莎士比亚通过与夏日的比较,歌颂了心爱之人的美好。综观莎士比亚的154首十四行诗,其中的主要人物有三个:年轻人、“黑女士”和情敌诗人。《第18首十四行诗》之前,诗人在催促年轻人结婚,通过繁衍后代将美好世代传递下去。这样看来,这首诗歌其实旨在表达对年轻人的爱慕。在诗歌后半部分,诗人强调:只要诗歌存留,年轻人就不会死亡。因而,除了同性隐秘的爱情,诗歌还蕴含了艺术可以赋予生活以永恒的主题。从描写自然,到隐秘表达爱情,再到阐释艺术观念,教师在讲解了诗歌的字面含义后,通过隐微阐释法帮助学生通过文本了解作者的生活和艺术理念,这样既理解了作者的创作理念和人生哲学,又品读了诗性语言的美好。所以说,诗歌中“简洁的、非直接的交流”,更让师生体会到了莎翁艺术的魅力所在。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经典语


2.学术写作


2018年教育部颁布的《标准》中,明确提出外语专业应该专门设置课程教授学生“论文写作与基本研究方法”,将“写作”列为外语专业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与之前对于“听说读写”的基本技能要求不同,这里将“写作”与“研究方法”并置,实际是要求对学生进行学术写作的培养和训练。2019年,郭英剑在《论外语专业的核心素养与未来走向》中提出了“核心素养”的概念。所谓“核心素养”,是指“我们不同于其他专业的、自身所独有的品质与竞争力”,而对外语专业来说,就是“用外语去演说与写作”。而其中的“写作”,分成公务写作和学术写作两个方面。公务写作即是一般信件、公函、报道等的写作形式,以显白书写为最主要的特点;而学术写作虽然也带有显白书写的特征,但阐释的却是具有隐微特质的对象或者文本。就与英美文学课的写作来说,是否涉及隐微书写是区分公文写作和学术写作的重要标准。


根据《标准》的要求,应该将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尤其是学术写作能力列入英美文学课堂的教学目标。教师在课堂上用隐微阐释法解读经典文本,学生从字面意思和字里行间深意两个层面去理解文本,逐渐养成主动用隐微阐释法解读文本的阅读方法。而将用隐微阐释法解读到的信息用文字表达出来,作为对学生最初的学术写作训练。在英美文学教学中,教师布置学生写作与隐微阐释相关的学术论文,既能够考察学生对文学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对作品文本的解读能力,又锻炼了学生的英文写作能力,让学生初步接触到了学术论文的写作规范。教学实践证明,学生确实能够从隐微阐释教学法中获益,并以此为基础在学术写作道路上迈出坚实的第一步。在作为期中考察的学期论文中,有些学生从隐微视角阐释文学文本,完成了具有一定学术含量的论文。例如,在美国文学课的学期论文中,有学生用隐微阐释法分析了爱德华兹·泰勒的《蜘蛛捉苍蝇》(“Upon a Spider Catching a Fly”)一诗,将“蜘蛛捉苍蝇”这一意象阐释为“失乐园”主题的再现,而且还发掘了其中的音律美,即通篇的/s/音,暗示了伊甸园中蛇的意象,比较恰当地考究了作者的宗教情怀,揭示了早期殖民者的意识形态。经过修改完善后,这篇论文已经初步具备了学术论文的特点。除了学术论文写作,也有学生在隐微阐释法的启发下,尝试进行隐微创作。梅尔泽认为,隐微艺术很难教授给学生,但学生却可以通过观察与模仿习得它:“大师不能教授他们的艺术,但却可以表演展示这门艺术,而通过观察学生也能够部分地习得它。”例如,在将隐微阐释法引入英美文学教学改革的实践中,有学生模仿经典诗人在字里行间蕴含深意的做法,将生活与学习中的各类意象编织成诗词,写就了诗集《梦中的吉檀迦利》,虽然文笔稚嫩,但却已经具备了隐微书写的审美韵味。总而言之,将隐微阐释法引入英美文学教学改革,有利用于英语专业“核心要素”中学术写作技能的养成,既锻炼了学生学术写作能力,又能够启发学生创作具有一定美学品质的原创作品。


三、隐微视阈在英美文学教学中的有效性


18世纪中期,人类迎来了历史上的“阅读革命”(reading revolution),传统的阅读方法,即高强度地反复阅读少量几本书被现代的泛读模式替代。在阅读革命之后,为了适应快速轻松的阅读模式,作家的创作也由以隐微书写转向了显白书写,隐微书写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直到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在施特劳斯的努力下,学界才重新关注隐微书写,并尝试用隐微阐释法解读这些文本。施特劳斯的隐微主义并不是一套无懈可击的理论,有学者提出质疑:隐微阐释法“是否陷入了过度解释的困境”?虽然如此,不可否认的是隐微阐释法的引入对于高校英美文学教学来说是大有裨益的。


(一)隐微阐释法的引入能够促进教师科研和教学能力的提高


蒋洪新在《新时代外语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思考》中提出;“外语教育的原点是人的教育。”这正呼应了《标准》所建构的生态课程体系。所谓“人的教育”,既明确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又指出了教师在教学中必不可少的引导作用。在传统的英美文学教学改革中,关注的焦点一般是教学模式的改革,而对于教师和学生主体的关注度并不高,尤其是忽视了教师在整个教学改革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在教学中引入隐微阐释法,就要求教师要先读懂作品字里行间的隐含深意,由此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完成对文本的解读。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进了其科研和教学能力的提升。因而,隐微阐释法充分体现了教师在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和引导作用,对于教师科研和教学能力的提升是有益的。


(二)隐微阐释法的引入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及写作能力


“用适合的方式接触文本”,是提高阅读能力首要的、也是最重要的方法。隐微视阈下的英美文学课堂将文学文本置于教学的中心环节,教师将自己通过隐微阐释而得到字里行间隐义的过程呈现给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当学生主动用隐微阐释法解读文学文本时,更能把握字里行间隐含的意义,阅读水平自然得到提升。此外,对比《大纲》,新时代的《标准》明确规定了提高论文写作和研究能力的要求。将隐微阐释法引入英美文学教学之中,自然就凸显了阅读和写作在课程之中的重要性。通过隐微视阈阐释经典文学文本,继而将字里行间的涵义付之笔端,这正呼应了《标准》对学生写作和研究能力的要求。在隐微视阈下,英美文学的课堂将围绕文学文本展开,在提高阅读水平的基础上,也锻炼了学生的学术写作能力。


(三)隐微阐释法的引入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审美趣味


隐微阐释法的引入能够体现英美文学课堂的人文关怀,在《字里行间的哲学:被遗忘的隐微写作史》中,梅尔泽从哲学视阈厘清了隐微书写的发展历史,认为隐微源自人类理论和实践、理性和社会之间的对立,谈及隐微与启蒙思想、浪漫主义、历史主义以及后现代主义之间的关系。隐微视阈所涉及的不仅是阅读方法,还与认识论层面人文思想的发展相关,而隐微阐释法的引入亦能够增加英美文学课堂人文思想的厚度。除此之外,与传统“填鸭式”的英美文学教学方法不同,隐微阐释法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并解读字里行间的涵义,这不但是对学生主体性的尊重,而且从审美维度提升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参考文献:

[1]Melzer,Arthur M.Philosophy between the Lines:the lost history of esoteric writing [M].Chicago&London: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2014.

[2]Nietzsche,Friedrich Wilhelm.Human All Too Human[M].Translated by RJHollingdale.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6.

[3]Outram,Dorinda.The enlightenment[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5.

[4]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5]郭英剑.论外语专业的核心素养与未来走向[J].中国外语,2019(1).

[6]蒋洪新.新时代外语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思考[J].中国外语,2019(1).

[7]教育部.外国语言文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S].2018

https://www.sohu.com/a/227935754-507486.

[8]李永刚.“隐微解释学”:论施特劳斯的经典文本解释理论[J].广西社会科学,2018(10).

[9]王守仁.高校外语教师发展的促进方式与途径[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7(2).

[10]雅思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上海:三联出版社,1991.


基金项目:2018年临沂大学“英国文学”精品课建设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唐文(1980—),女,汉族,山东省青岛市人,博士,临沂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英美文学和英美文学教学。


(责任编辑:王宝林)

(本文原载于《西部学刊》2019年第7期)



本公众号的热门文章:

张宝勤 | 人民政协智慧产生巨大现实力量的见证——关于《一项调查在中南海引起反响》连续报道的思考

刘德中 | 列宁社会主义观及其启示——纪念列宁诞辰150周年

单纯 | 发现尹昌衡:一个被历史遗忘的当代思想家

刘华芹 | 微信红包的社会文化意义解读——基于一个“70后”老同学微信群的考察

李林贤 | 大骨四方风名与八卦的五行配属

徐海燕  刘松寿 | 民族互嵌型社区:理论与实证的探讨

李晓敏 | 和而不同:论王符的经济本末论与《管子》之关系

连凡 | 《文献通考·经籍考》的分类渊源与归类调整——以子部为中心的考察(下)

连凡 | 《文献通考·经籍考》的分类渊源与归类调整——以子部为中心的考察(上)

徐美恒 | 论20世纪80年代文学思潮背景下的乡土小说

李向菲 | 《唐文拾遗》《续拾》作者小传讹误考

安朝辉 | 汉魏之际名臣傅巽述论

李林启 | 论实现担保物权案件执行管辖规则的完善

王昌乐 | 孔子人性论探微——以“性相近也,习相远也”的诠释为中心

李林贤 | 阴阳爻溯源

杨保筠 | 泰国高校本科中国研究专业初探——以法政大学比里·帕侬荣国际学院为例

赵惠霞  樊静静 | 文化传播视域下的菲律宾华侨华人和华文教育发展

https://mp.weixin.qq.com/s/_DTufv__fh5fkZdzu8ZQlQ(复制链接打开查看)

姚魁?吕文宝 | 媒体融合背景下舆论引导新生态、新机制的探索之作——评雷跃捷教授等著《舆论引导新论》

万东升 | 近代拜上帝教与基督教在江苏关系研究

潘信林?刘德中?凌佳亨 中国朴素社会主义思想史略探

刘海飞 | “一带一路”倡议的本质特征是五湖四海、交流交融

李慧?鲁茂 | 四川省精准扶贫政策的效应跟踪研究

冯叶露 | “互联网+公益”的筹资模式探索 ——以13家慈善组织互联网公开募捐信息平台为例

魏逸茗 | 重塑中的抑郁症患者媒介形象 ——以《南方周末》(2005-2018)抑郁症报道为样本

阎楠楠 | 论大数据时代下网络平台数据报送的法律规制

张同胜 | 文献、方法与理论  ——与韩杰《身体与身份:解读水浒好汉的特异身体》一文商榷

陈冬 | 集体主义:从计划经济走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刘枫 | 美国新闻理论话语形成的文化逻辑与启示

苟德培?彭剑 | 微媒时代:移动互联、小众传播、圈内扩散的控制研究  ——以移动终端上微信的传播与控制为例

傅卓荣 | 基于宏观经济层面的  税收风险预警体系构建及实证研究

姚轩鸽 | 试论现代财政建设与国民美好生活实现  ——兼论我国财政改革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张亭 | 《左传》“记梦”艺术探析

贾三强 | 西周到春秋战国时期萌芽状态的陕西戏曲

李福长?易琰 | 唐宋女性婚姻与财产权益的法律比较

龙沛 | 论马其顿军事体系在希腊化国家中的  继承、发展与衰亡

奚正新 | 论大唐帝国的国家精神

俱鹤飞 | 反思与突破:我国传播学研究40年之进路  ——基于知识图谱的文献量化分析

杨保军 | 简论新闻规律的生命周期

白润生 | 我与林玉凤教授及其新作  ——兼谈人品与作品

梁晶 | 英美意象派诗歌的视觉想象

高宏洲 | 古代文论现代转换的主体论析

赵延旭 | 北朝时期私家园林营建考述

田龙过 | “一带一路”视域中的中国价值观理论来源与建构原则

张积玉?雷润玲 | 基于“参与”视角的学术评价问题观察与制度思考

吴锋  王学敏 | 提升与超越:中国新闻传播学国际发表的创新进路  ——首届中国新闻传播学国际发表专题论坛会议综述

江波 | 打开乡村文化研究知识生产的新空间  ——读《文化、性别与认同——质性社会学视角下的陕西农村调查与思考》有感

骆昭东 | 新常态下信贷资金支持  陕西实体经济的力度和效率研究

刘海江 | 个人所有制的两个层次及其现代启示

哈腾 | 庭审实质化的检察应对

郭全中?郭凤娟 | 2018年中国传媒资本市场新发展

刘建明 | 媒介多维概念及内涵的甄辨

郭雷振 | 西部地区地方本科院校专业增调趋向探析  ——基于2012-2016年度教育部公开数据

周密?黄庆华 | 基于“品质电商”理念的B2C电商上市公司战略调整研究

王硕丰 | 基督教在陕西医疗事业研究 ——以西安市第四医院前身广仁医院为个案

刘莹 | 阳明心学与佛教禅宗的本体论关系探析

李林贤?袁淑琴 | 《洪范》五行的本义

许德雅 | 从共享单车的使用看技术创新背景下公民文化素养的提升

高大洪 | 试论西藏民族宗教领域法规制度建设的基础依据及现实条件

田龙过 | “一带一路”国际传播中的问题:理念、心态与话语策略

Jhony Choon Yeong Ng?于畅?谭清美 | 网络直播运作模式和参与者动机研究

何玉芳?张艳红 | 改革开放30年中国公民政权认知取向变化研究 ——基于1987年和2016年对中国公民政治心理状态的调查与分析

李林贤 | 河图洛书的阴阳建模

顾书桂 | 中国城镇住房保障研究述评

刘建明 | 马克思报刊批判的理性光辉——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

徐海燕 |对吉尔吉斯斯坦国家体系建构与运行的评析

南长森 | 试论边疆地区少数民族家国情怀的作用

李明德 | 对中国新闻传播学国际发表的思考

张春华 张继钢 | 依据十九大精神修改宪法的几点建议

周德仓 | 少数民族新闻传播教育之民族特色

杨立川 | 利用民间艺术开展高校审美教育的原则分析

刘国强  黄?娟   陆学莉 | 应对舆论危机的价值支点和路径选择 ——基于“沟通—信任—双赢”的逻辑框架

尹维祖 | 学习践行习近平新闻舆论思想之浅见

段玲玲?黄庆华 |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 重庆市多式联运现实困境及发展对策

刘学斌 | 共通与超越:传统中国梦与当代中国梦

连?凡 |《宋元学案》视域下张载思想的阐释与评价——以《西铭》、《东铭》、太虚论为中心

殷琦  李川 | 孙承宗与关宁锦防线研究

陆建华︱海子之死:一个希望者的绝望

赵明晨 |战后东亚秩序的异构与法理学分析

学术|郭全中 郭凤娟  2016年中国传媒资本运作发展报告


(配图来自网络)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咨询电话:029-63330180 


(编辑:付小梅)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学刊微观

博客主人破茧短视频培训
破茧短视频为你分享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的视频拍摄、剪辑和运营技巧,另有短视频培训学习教程,海量干货助你玩转短视频运营!。
  • 51952 文章总数
  • 4875878访问次数
  • 2205建站天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