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短视频综合 > 正文

刘俊瞬时的爆点:短视频的戏剧性表达及其传播机制研究

2020-06-22 16:54:24 暂无评论 短视频综合

 点击关注学习与探索   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刘   俊   1985年生,中国传媒大学首批“青年拔尖人才”、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责任博导组成员,传媒艺术学博士。曾获第十届全国广播影视学术著作奖一等奖、中国电视文艺最高奖“星光奖”文艺评论奖、中国高校影视学会“学会奖”论文类一等奖、中国传媒大学优秀科研成果奖等各级奖项。2017年入选中国人文社科评价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最有影响力学者榜(信息管理与传播交叉学科)”。在本刊发表的论文有:《瞬时的爆点:短视频的戏剧性表达及其传播机制研究》(2020年第3期)。


基金项目:中国传媒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艺术融合时代研究:实践状况与理论回应”(CUC2019B092)、中国传媒大学新时代青年拔尖科研人才支持项目“学理界定与框架建构:传媒艺术研究刍论”(CUC18QB32)



本文原载于《学习与探索》2020年第3期





问题与引言:瞬时的爆点


     传媒艺术是主要由摄影、电影、广播电视、数字新媒体艺术组成的艺术族群,人类艺术大致可以分为“传统艺术”和“传媒艺术”两个艺术族群。影视艺术是传媒艺术的核心艺术形式,新媒体艺术是传媒艺术最新的艺术形式,而近年来新媒体艺术的发展又以短视频为最突出的代表。

     对于短视频的火爆,当下已经有大量的思考和研究,这些研究中有详实的数据,有产业的视野,有对困境的剖析,有对未来的展望,也有较为深入的社会、传播和文化思考,不一而足。但本文想面对一个新的问题:戏剧性或许是短视频火爆的相对本质的动因,在很大程度上说,正是因为短视频戏剧性表达的释放和撩拨,才带来了后续的一系列的产业、社会、传播、文化、艺术的火爆。


     (一)戏剧性的释放时长被极致性压缩

     戏剧性,是指在传媒艺术作品中,因为情节和人物关系等的冲突,伴随着叙事发展的起承转合而产生的或紧张、或复杂、或反转等的状态;这些冲突常常具有不可预测、高悬念、纠葛、突发、激烈等特点。一个完整的戏剧性表达的释放,需要一定的时长。如文学等传统艺术作品中的戏剧性释放往往需要较长的时间(我们阅读一部小说可能需要个把月的时间,以理解一个戏剧性的释放);多数传媒艺术作品中戏剧性释放的时长也不短,如电视剧的戏剧性需要用数集、十数集来释放(我们可能需要十几天才能看完整部电视剧作品,以理解一个戏剧性的释放),电影的戏剧性需要几个小时来释放,电视综艺、纪录片的戏剧性释放常常需要个把小时,即便是微电影、微纪录片的戏剧性也需要几十分钟来完成。

     而自短视频,特别是类似于最初抖音的15秒短视频逐渐成为日常性观看“爆款”之后,短视频的戏剧性的释放时长又陡然间被进一步压缩,被极致地压缩到十几秒。而且就80、90、00后的短视频观看习惯而言,多数人在“刷”类似抖音短视频时,因为视频太海量、“刷”视频行为太便捷,对新内容刺激的好奇心太强,导致在短视频观看时甚至连十几秒也不舍得“浪费”——常常是在几秒钟之内引发不了兴趣,这条短视频就被“刷走”了。

     如此,在当前的短视频观看行为中,留给短视频戏剧性的释放时长,甚至被极致地压缩为3~5秒钟。这对于人类艺术、影视艺术、传媒艺术的创作和传播来说,在相当程度上是一次带有颠覆意义的挑战,也是一次带有划时代意义的变革。这种实践上的带有相当大普遍意义的爆点现象,亟需在学理上进行观察、判断和思考。


     (二)压缩短视频的戏剧性释放时长的叙事学解读

     如上文所言,短视频戏剧性表达的连续性不见了,原本的戏剧性的长时段、线性、多维展示不见了,只保留戏剧性中的“决定性”瞬间。那么,这种戏剧性释放的时长压缩中,是压缩了什么,而保留了什么,才使得“瞬间的爆款”得以达成?从传媒艺术的叙事学上讲,有如下三个维度可以解释上述问题。

     1. 从悬念角度说,取消“拖延悬念”环节,而是瞬间“设置悬念”+瞬间“解答悬念”。悬念是戏剧性释放的至关重要的方式,悬念的实现分为三个阶段:“设置悬念”(设悬)、“拖延悬念”(抑悬)、“回答悬念”(释悬)三个环节。设置悬念常常需要循序渐进,甚至使悬念环环相扣,毕竟观众的“悬念感”的产生往往不是一蹴而就的。悬念逐渐设置完成后,根据实际情况,还需要适当通过抑制悬念的回答,来拖延同时也是增强悬念感,甚至有的时候还要“暂停悬念”以便能够更好地在下一个叙事环节“激发悬念”。而回答悬念的时候,则有“逐渐回答”和“一次性回答”两种方式,各有利弊。

     显然在短视频的戏剧性释放中,取消了“拖延悬念”环节,同时将“设置悬念”和“回答悬念”的时长大为压缩,甚至是“秒设悬、秒释悬”。而“回答悬念”时基本不用逐渐回答,而使用一次性回答的方式。

     按照图1传媒艺术的一般性叙事流程,短视频为了在短时间内出现戏剧性“爆点”,常常将起、承、转三个阶段合并,快速将这三部分交代完毕,然后尽快进入到“合”的部分。

     不仅如此,短视频的戏剧性释放,在某种程度上说,与传统的叙事创作产生了较大差异甚至部分颠覆。传统的叙事常常是先铺垫,经历了起、承、转,最终点燃叙事的高潮;而因为短视频的戏剧性释放,需要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所以不少叙事性爆款短视频,常常首先在三五秒钟内点燃叙事高潮(如展示或揭示悬念、奇观、反差等),尔后再进行铺垫(如交代原因、背景等)。即传统叙事创作是“先铺垫,后高潮”,而短视频创作常常是“先高潮,后铺垫”。

     2. 从冲突角度说,减少使用铺垫内心冲突的方式,更多直接使用外在冲突的方式。戏剧性的实现,需要冲突的参与,冲突分为外在冲突和内心冲突。内心冲突,顾名思义,就是主人公的内心活动,是主人公思想、情感、想象甚至是一些下意识的纠结、交织、斗争等活动。而外在冲突,则与隐形的内心冲突相反,是主人公之间、主人公与环境之间等有明确行为活动的冲突。

     显然,内心冲突往往需要一定的铺垫才能释放戏剧性意味,这是短视频的十数秒、数十秒的时长所难以“容忍”的。因此短视频的戏剧性更多使用外在冲突的方式营造。

     3. 从进程角度说,让激励事件尽快出现,将观看者尽快、尽可能地被“勾住”。激励事件是戏剧性释放的重要标识。激励事件是“一切后续情节的首要导因,它使其他四个要素开始运作起来——进展纠葛、危机、高潮、结局。……激励事件必须彻底打破主人公生活中各种力量的平衡”(见图2)。

     在传媒艺术的戏剧性表达中,众多叙事线索,必须在大大小小的激励事件的推动之下,才能进展,并最终完成叙事,因此激励事件是能够使后续情节发生明显变化的导因性事件和情节。例如,传媒艺术作品中那些使主人公走向不归之路,或者使故事走向转折的情节和事件,那些“不归点”“转折点”一定是一个重要的激励事件;再如情节中的各种矛盾冲突的纠葛,也一定会因为一些激励事件而累积形成。

     激励事件的阐释者麦基还认为:“应该把主情节的激励事件尽快引入……但务必等到时机成熟。一个激励事件必须‘勾住’观众,使之做出一种深刻而完全的反应。他们的反应不应只是情感的,还必须是理性的。”只是在短视频的激励事件安排时,恐怕没有太多的时间等到“时机成熟”,而是需要尽快将激励事件推出来,把观看者尽最快的可能“勾住”。




短视频戏剧性的主要主题和类型


     短视频的戏剧性之所以常常吸引观看者,并且具有显著戏剧性的短视频作品常常成为如快手、抖音等短视频平台的当家内容,主要是因为“爆款”内容常常是不同戏剧性主题和类型的交叉、合理搭配,创意从而得以不断迭新。

     这些主题和类型,经过巧妙搭配,常常呈现出高悬念的特征。根据海德的心理平衡理论,人总有消除心理不平衡的紧张状态,从而恢复心理平衡状态的心理需求和冲动。短视频的戏剧性撩拨起观看者的高悬念感,此时观看者的心理呈现出不平衡的状态,充满了疑问、不解和期待,此时观看者容易主动而积极地被短视频的内容卷入,从而观看下去,探寻悬念的结果,这是本能地追求“消除心理不平衡的紧张状态,从而恢复心理平衡状态”的心理过程。


     (一)释放短视频戏剧性的主要主题

     在短视频的叙事中,一些主要而热门的主题有:悲喜主题、对抗主题、考验主题、救赎主题(从坏变好)、惩罚主题(从好变坏)、教育主题、毁灭主题、讽刺主题、社会主题、探秘主题、爱情主题、成长主题、历史主题、记忆主题、纪实主题、惊悚主题、科幻主题,等等。在叙事中,我们可以聚焦使用某种主题,也可以交叉融合使用多种主题,无论如何组织,主题的取舍以及主题与下文所说的戏剧性类型的搭配,都是以调动观众的好奇心和感情为目标的。


     (二)短视频戏剧性表达的主要类型

     短视频戏剧性的类型,至少分为如下10种。

     1.悬念型戏剧性。主要通过撩拨起观看者的好奇、疑问、不解等强烈的想要知道答案的欲望,以及得知答案之后的快感,来实现戏剧性的释放。这种类型的戏剧性甚至带有“元”的特点,几乎所有的戏剧性类别,大致都需要动用悬念来制造。

     2.偶然型戏剧性。主打由意外的、不常见的人/事/物而引发的戏剧性,通过唤起观看者强烈的非刻意的巧合感、非常态的偶然感、非设计的自然感而产生巨大的戏剧性张力。

     3.反转型戏剧性。主要指叙事的结果,与常规的预判、熟悉的情境、惯常的方式、正常的逻辑相比有巨大的反差。例如抖音火爆的“抠脚大汉”通过美颜之后,秒变清纯少女的短视频系列。

     4.爆笑型戏剧性。短视频实现爆笑效果,既可以通过反转、对比、偶然等戏剧性类型的释放来实现,也可以通过视频中呈现密集的笑点来实现,如今短视频中这种密集笑点甚至苛刻到每隔三五秒就需要出现一次。

     5.自虐型戏剧性。不少视频的戏剧性的释放,是短视频的主人公通过“自虐”来刻意制造的,以主动而积极地寻求观看者对自己的关注,这种自虐既包括赤裸裸地虐待身体,也包括去做明明不可为的事情。

     6.对比型戏剧性。与反转型戏剧性不同,对比型戏剧性主要展示人事物的“二元对比”的反差,如胖—瘦、美—丑、强—弱、贫—富、刚—娘、雅—污、正—反、逻辑—反逻辑等的对比,甚至是极度、极致的对比,从而引发或笑点、或悲情、或震撼、或深思等感受。

     7.奇观型戏剧性。也可以称作视觉型戏剧性,主要是指短视频中呈现或表现出了难得一见的甚至是极致的景象,唤起观看者对奇观、视觉刺激的各种心理应激反应。例如视频中极致的美丽、极致的龌龊、极致的暖萌、极致的炫酷、极致的辽阔、极致的精细,极致的能力,等等。

     8.话术型戏剧性。除了视觉之外,通过语言表达的技巧,听觉同样可以呈现出戏剧性的效果。在不少短视频平台中,不少短视频没有视觉上的冲击,甚至短视频中只有文字字幕,但却能够因为视频中的说话者“太会讲话”,从而让观看者一句一句听下去,欲罢不能。

     9.知识型戏剧性。短视频不仅给观看者提供休闲娱乐,同时不少提供知识的短视频也常常火爆于各个平台中,这类短视频常常通过对知识的精心组合,以及讲解知识的话术的独特,从而产生戏剧性效果,并以此深度卷入观看者。

     10.记忆型戏剧性。短视频的内容,通过对人的回忆的撩拨和唤起,也会制造出戏剧性效果,且常常是通过撩拨观看者的怀旧追夕、今夕对比的情感来实现戏剧性的释放。


     (三)竖屏表达和横屏表达的区别

     传媒艺术也常被称为“屏艺术”(screen based arts),屏幕问题是一个传媒艺术的基础性问题。因此,在讨论短视频戏剧性问题时,不得不稍加提及。

     短视频戏剧性释放的视觉基础是“竖屏”观看,这与传统的影视艺术“横屏”观看的状态,有明显的差别。横屏展示更重屏幕中各内容点的逻辑、关系、气势、场面、环节等元素;而短视频通过竖屏来释放戏剧性,则更需要竖屏的内容里多展示细节、人物、表情、情绪、交互等元素。横竖屏的区别,以及找寻不同屏幕样态的优长、规律和逻辑,是短视频戏剧性能够顺畅、惊艳表达的基础。




短视频戏剧性表达的传播机制


     作为有“瞬间呈现爆点”特点的短视频戏剧性,之所以能够在极短的时间内深度卷入观看者,其中必然有特殊的传播机制需要我们问寻和把握。对此,笔者认为如下五点值得关注。


     (一)注意力传播

     在这样一个信息技术发生巨大变革的媒介融合时代,信息不再匮乏而难以寻找,信息的“海量”已经不是刚需,而是我们日常熟悉的惯常。在这种信息状况之下,比拼视频的时长、数量,即海量传播、“面”传播已经不是这个时代受众的迫切所需;反而能够对个体注意力的强吸引的“点”传播,成为一种“新刚需”。同时,与时代性信息状况相关联的,这个时代是一个“接受而非寻找”的时代。也即,如今大体量、高密度的信息推送到受众的面前,受众都未必有注意力精力去阅读、观看,更不能期待受众有多少日常性主动地寻找信息的行为。短视频之所以能够成为传播的爆款样式,恰恰在于它适应了这个时代受众的注意力方式,自觉而合理地主打“注意力传播”。这种短视频的“注意力传播”,至少体现在如下方面。

     第一,不拼单条视频的长时间吸引注意力,而拼碎片化地、爆发式地集中瞬时注意力痛点,且这种“击中”大多来自于“短平快”的短视频戏剧性。这种细碎化的点状观看,在这个被信息淹没的时代、在这个碎片化生存的时代,对用户来说“性价比”非常高。“短小精悍、可随时开始又随时停止观看的短视频,正是新媒体产品填补了当代人碎片式生存需求,找准了当代人的时间和生活痛点,释放了当代人冗余和闲置的精力,满足了当代人信息需求的结果。”

     第二,不仅比拼单位时间内受众看了多少条、多久的视频,更比拼单位时间内受众真正看了多少自己特别想看的视频,凸显受众的个性化而非普遍性满足。这就拜赐于“大数据+算法”的成熟。几年前大数据出现后,已经让我们惊呼传播理念和方式的变革,但当智能媒体技术在近年来深入发展,我们发现只有大数据是不够的,还需要用智能“算法”将数据真正精确、精细地物尽其用。使得不少短视频平台、APP通过“千人千面”的方式吸引受众,根据用户的观看习惯,“比用户自己还懂自己”地大量甚至只是推送用户喜欢看的短视频。此时,前述的戏剧性主题和类型划分,便大大地被派上用场,精确地满足用户对特定样态戏剧性的期待,是短视频注意力传播机制的重要手段。


     (二)时间性传播

     “短”视频,顾名思义,其命名的要义在于一种时间问题。表面看,短视频如此命名是因为此类视频时长短;但深入地看,会发现短视频传播在传播的时间性上,有不少值得思辨的问题。

     第一,用户的时间被分割,还是被整合?表面看来,短视频因为时长零碎、短促,特别适合如今时间被分割了的用户进行碎片化观看。而且这种短视频观看,让我们即时接触,即时惊颤,即时离开,即时忘却,似乎是没有时间上的负担。但深入来看,通过几大短视频平台的后台的数据,我们发现相当数量的用户,每次停留在短视频APP中的观看时间很长;这也符合我们的日常性认知,我们常常发现在刷抖音时,因为短视频戏剧性的高悬念、强吸引、爆款连连,从而常常不知不觉中一两个小时就过去了,“大数据+算法”的高戏剧性短视频推送成为“杀死时间”的恶魔。由此我们奇怪地发现,我们原本被新媒体生存“分割”的工作、生活、休闲时间,竟然被短视频观看“整合”了,以至于我们一天中的一两个小时竟然集中地干同一件事:聚精会神地看短视频里的戏剧性表达,满怀期待地刷下一条短视频里又会有什么样的戏剧性创意。此时,“短”却引发了“长”。这是短视频戏剧性的“千人千面”“信息茧房”“大数据+算法”传播的重要结果。

     第二,主观时间和客观时间是相一致还是有区别?正是由于上述刷短视频时,因为内容的戏剧性吸引,时间不知不觉地大面积流逝,我们忽然发现客观时间和主观时间再一次出现了撕裂。在被短视频的戏剧性吸引时,我们之所以不觉得时间流逝,是因为主观上对时间的感受大大缩短了,此时“主观时间 < 客观时间”。在“杀死时间”的短视频的作用下,如今我们只要有“手机+网络+充电宝”便可以瞬间进入一个自在自主的时间,瞬间忽略客观外在的环境。在这个自在自主的世界中,原本令人厌倦的冗长、冗余、无趣、无味的通勤的时间、等候的时间、无聊的时间,似乎没有那么长了,一条一条的短视频以其巨大的戏剧性,让这些长时段的客观时间转化为主观上“短促”的、“一闪而过”的时间感受。


     (三)表演式传播

     短视频的戏剧性,固然可以由未经雕琢的、客观发生的偶然和悬念所引发,但同样有相当数量的、甚至多数体量的短视频戏剧性,是因为视频中人的刻意、主观“表演”而引发的。因此,短视频因戏剧性而呈现出“表演式传播”的传播机制。这些戏剧性中的个体表演,以对正常生活的粉饰、对正常生活的变异尤为吸引用户的注意力。

     第一,对日常生活的粉饰。此时,戏剧性要么通过对日常生活进行张扬奢侈、张扬炫彩、夸大魅力、夸大美妙来实现,这是利用观看者的认知反差机制在起作用;要么通过对短视频创作者个体进行夸大成就、夸大能力、伪装生活、伪装心情来实现,并通过短视频创作者“个体印象管理”“视觉巫术效应”(个体缺乏认同时,通过炫耀性消费或展示,以提升想象中的地位)等机制来实现。

     这里需要有一定的反思,短视频因为刻意营造戏剧性、可视性,而愈多地呈现着香车豪宅、奢侈之旅、珠光宝气、贵族美食,从大众文化角度来看有堪忧之处。因为观看者对这样的被仿造出来的虚妄世界接触多了,便会不顾自己实际情况地追求它们,让这种追求变成了个体实实在在的生活思维;问题是绝大多数人由于自身条件限制,他们所神往的这些生活方式不能实现,被大众文化、传媒艺术、短视频改造了的情感与追求便没有了落脚点,于是人们感到痛苦,感到绝望。

     第二,对日常生活的变异。这经常见于为了营造戏剧性,短视频创作者刻意地污浊化生活,或虐待自我。污浊化生活,常常是将正常的生活、正常的人、事物的缺点单独抽离出来,并极力放大。而对创作者个体的自虐,虽然能够营造戏剧性,但常常让人不忍直视。例如,一些短视频中,小镇青年为了吸引观看者眼球,在一两分钟之内喝下2斤高度白酒,30秒钟吃完一整个卤猪头,15秒钟吃下一盘沥青。这让短视频的戏剧性,完全通过网络表演来实现。

     之所以有相当数量的短视频创作者,愿意虐待自己的身体,也常常是因为一种“存在感”诱惑。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平凡人占大多数,他们中的大多数或许没有金钱、权势、知识,因而想得到他人的关注很难,甚至在成长过程中一直被边缘、被冷淡、被弃置。而短视频是他们通过“出位”而获得关注的绝佳方式,他们没有金钱、权势、知识可利用,获得存在感的唯一便捷方式,就是使用自己的身体,这种方式的“性价比”也很高。行文至此,短视频戏剧性的表演式传播机制也可见一斑了。


     (四)创意化传播

     具有强吸引力的戏剧性,总是令观看者充满新奇感,深感认知的冲击。这就需要戏剧性的营造手段最好是动态创意的、不断更迭的,封闭、僵化的戏剧性营造方式自然难以持续吸引观看者的注意力。

     如前所述,短视频的火爆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其戏剧性的拉动,而短视频的戏剧性之所以让“爆款”内容屡创传播奇迹,很大程度上来自其不断创新、不断丰富、不断发展、不断变化的方式和手段,而这又恰恰是短视频平台充分借助、发挥以草根为主体的多元创作者的智慧来实现的。

     在这样一个网络新时代,网民的创意是无限的。这种用户个性化创意的张扬,一则使得短视频的内容海量、丰富且可视性强,提升了短视频的传播效果;二则在创作上强力吸引用户制作、上传视频的同时,也带来了传播上的用户大量观看视频,形成草根网民之间的互动和对话,两者相辅相成,共同提升了用户黏着度。

     群体智慧是由大量个体智慧构成的,群体智慧具有个体智慧所不具有的高度、丰富性和完善性,更能够补充个体智慧的缺失。如今,以戏剧性的创意制作和传播为代表,短视频让无数个体思维能够汇聚、展示,形成影响力,并最终形成一种不可逆转的“社会性”。

     同时,由于草根支撑的短视频快速发展,让我们看到了草根的创意传播的力量,当传统的影视作品的吸引力甚至难以能够抵挡短视频的冲击,我们也便正在迎接一个专业化创作和草根化创作平分秋色的传媒艺术时代。


     (五)后现代传播

     如果说,前文谈到的戏剧化的短视频传播机制,更多着眼于微观和中观层面,那么后现代传播问题,则触及到宏大的当代社会背景。从根本上说,后现代社会的整体特质、生态、状况、氛围,是短视频能有如此传播魔力的重要背景和来源;大多数草根创作的、具有高戏剧性的短视频内容,之所以具有良好的传播效果,恰恰在于它们契合了这个时代中观看者的视听心理、价值、需求和欲望。

     在后现代社会的后现代式传播中,似乎一切都在向下、向外、向多元、向自由、向未知转移。后现代文化的特征是消解权威、消解宏大、消解中心、消解深度,去历史化、去本质化、去纯粹化、去和谐化,反乌托邦、反元语言、反意义确定、反体系结构,拥抱世俗、拥抱浅平、拥抱内爆、拥抱欢愉,走向相对主义、犬儒主义、反理性主义、悖论主义。在后现代社会里,“能指”自由而狂飙地散漫开来,既“是此是彼”,也“非此非彼”;“能指”与“所指”的关系不再确定,而且经常是很不确定,能指“漂浮着”。似乎不再有稳定链条中的确定关系,也便不再有哪里是中心、哪里是源头、哪里是末梢、哪里是高处、哪里是低端,后现代氛围里的人们永远都怀有一种“无法穷尽”感,流淌的、爆炸的、多义的符号没有统一的、最终的解释]。这正是短视频的戏剧性中那些离奇、刺激、错置、消解、世俗、欢愉、奇观、反差、逆袭、反转、变异、搞怪等内容之所以能够有巨大观看吸引力的社会性、文化性背景和氛围。

     大众在后现代社会氛围中,不断将精英艺术的审美霸权扯下圣坛,用自己的方式评判所谓的“高品级”艺术。只要符合大众的诉求,便是容易成功的;只要偏离大众的口味,便是容易被弃置的。这种来自大众的评判,不再偷偷摸摸、谨谨慎慎,而是高扬着、欢呼着。

     当然,我们不得不对短视频的传播有一些必要的提醒,那就是谨防信息、艺术、文化的民粹主义。“民粹主义表现在文化艺术上,就是放弃应有的等级和标准,把底层观众的现场快感当做第一坐标。(但)不管是东方还是西方的美学都告诉我们:快感不是美感,美是对人的提升。……民粹主义拆掉了所有的阶梯,只剩下地面上的一片嬉闹。当然,嬉闹也可以被允许。但是应该明白,即使普通民众,也有权利寻求精神上的攀援,也有权利享受高出于自己的审美等级。……不管在哪个时代、哪个国家,文化艺术一旦受控于民粹主义,很快就会从惊人的热闹走向惊人的低俗,然后走向惊人的荒凉。”可惜的是,在当前的新媒体时代里,在后现代生态中包裹着的短视频的戏剧性表达和传播,除了前述的一些时代性开拓,似乎也正在更多地、平面化地走向“嬉闹”。而且我们尚对因文化艺术的民粹而导致的“惊人的荒凉”认识不足。这些将极为有碍新兴的如短视频这样的信息样态对社会整体心智的提升。

     行至文末,还需要说明的是,短视频的戏剧性表达的火爆动因,自然还有强烈的经济、市场、产业动因,这些动因来得甚至比上述的传播机制动因还要直接,比如资本驱动、消费导流、平台建设、用户规则等都是其可持续吸引的重要原因。我们期待短视频的发展能够趋利避害,不仅释放娱乐休闲功能,也能释放审美文化功能,更能够在社会沟通和交往中起到良好作用,走上一条有内容、有活力、有质感、有创新的发展之路。





延 伸 阅 读


孔朝蓬 | 中国网络剧戏剧性叙事的转向与全方位表达


战   迪 | 重返文化原点:当前中国视听综艺生产戏剧性转向的思考






略去参考文献,如有需要请参阅原文

【责任编辑:修   磊】

【网络编辑:姜新旸】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学习与探索

博客主人破茧短视频培训
破茧短视频为你分享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的视频拍摄、剪辑和运营技巧,另有短视频培训学习教程,海量干货助你玩转短视频运营!。
  • 51952 文章总数
  • 4875869访问次数
  • 2205建站天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