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为一个从未玩过短视频的人,由于各方面原因(主要是赋闲在家无法出门),最近我沉迷于短视频创作。
在掏空了自己以前拍过的所有照片和视频以后…… 最终,我得出了一份评测报告。内容类型上,以两性情感/励志故事/生活技巧/个人提升为主,风格偏正能量。可能是跟用户属性有关(数据表示抖音用户女性居多),又或是跟算法推荐有关,反正我看到的,关于女性成长励志的内容比较多。形式上,要么是一个人坐在那里当人生导师,叨叨叨;要么是博主剪辑了一些明星视频,配上自己的音频解说。其共同特点在于,言语非常强势;道理简单直接;深谙用户心理;同时,搭配一些刺激性比较强的音乐作为背景。某种程度上来说,这可能也是一种降低用户创作成本的体现。随之而来的一个结果就是,用户容易迎合主流创作需求,内容容易呈现出同质化倾向。综合感受下来。会感觉抖音是一个风格非常明显的app,内容品牌化的倾向非常明显。博主更懂用户心理,内容也更易让人沉迷。消费层面来看,抖音应该是满足了人们心理上的爽感。因为大多数时候,人们的脑子,确实是会更喜欢简单刺激的娱乐内容,包括成本很低的易得知识的。
创作层面来看,作为一个新手,如果我不熟悉那些平台上流行的视频类型,或者我也操作不了,抖音于我的吸引力可能在于:1、创作层面,抖音设置了一些固定模版,对比别的平台,会相对精致一些。简单来说,就是平台对用户的引导。包括剪映这样的app,也都属于引导性质很强。2、因为用户和内容足够多,所以哪怕发的东西很少,甚至没有标签,都会有人点赞评论,给到正反馈,促进用户继续生产内容。但对普通用户而言,持续生产内容,长期来看,可能还是会存在一定压力。压力在于,我需要不断找到生活中的那个点,并且平台整体流行的东西,也是在不断变化的,比如从剧情号到蓝V号,诸如此类。那么作为跟随者,依靠这类平台陌生人社交还好,如果是拿着当主业或抱着变现的目的,不专业的人,压力还是会比较大。喜欢快手目前的UI设计。(之前没用过,估测应该是经过了一些迭代以后的呈现第一眼感觉比较干净,克制,寡淡;此外,使用手感也很不错。很久之前跟快手内部的人交流,别人就跟我说他们内部,AI为代表的技术是排在第一位的,现在,我比较相信这一点了。内容风格上,我自己刷完一段时间的快手,最大的感觉是更多元化,包容性也比较强。某种程度上,它应该是满足了用户对新奇感的需求,以及,确实如宿华所说,让每个人都被看见。扑面而来的生机和活力。就觉得那些视频虽然粗糙,还蛮可爱的。让你看到了一个不加修饰、更为真实的世界。创作角度来说,快手的视频长度是没有限制的,这是所有短视频平台里最不一样的一点,而且和抖音不同,它们不太依赖配乐,很多内容都是原声出境。不过对我而言,可能我是那种引导型用户,也很需要配乐的那种,所以面对这样的平台,我反而不知道该发啥了。当然,我也发了一些。此外,我还注意到,快手上有社区,可以发布说说等。这是它与其他平台很大的不同之处。不过,说说藏的比较深,要看别人的状态,可能还要好几步。
简单刷了一下以后的感觉:宿华的野心,应该不止是做仅仅短视频这样的东西。微视UI ,给我的第一眼感觉,不像是给年轻人用的……
但个人而言,比较喜欢剪辑功能,使用起来非常流畅,非常自然,而且曲库也比较丰富,很多歌都能找到原版。从这个层面来说,创作门槛比较低。或者说,应该是所有平台里面,这方面我感受最好的一家吧。目前在内容层面,同样发布一个视频,可选的#话题很少,包括话题底下的视频也不多;形式上,暂时没看出特别鲜明的特点和差异化。简单来说,就是用户发布一个视频以后,如果想在朋友圈发布,最好是通过微视。因为只有通过微视,你才可以发布30秒视频。但是话说回来,如果我特别想要玩短视频,那我为什么还要局限于熟人圈子呢。短视频的魅力应该就在于和广大的世界有所链接,而非仍限制于原有世界,对吧。只能说,目前可以依赖微信生态,通过这种方式去引流;但是后期,还需要有更多吸引用户的点出来~ 酱~1、生活是过出来的,如果整天忙着记录,是不是就没时间体验真实的生活了。甚至,这种忙于记录、忙于展示本身,会不会对我的真实生活产生不好的影响。2、它会让我沉迷,消磨我的时间,让我变得懒惰,不愿意思考。可能一直以来,我对短视频的偏见,就像我对生活中很多其他事情的看法一样。我很本能地抗拒,那些会让我沉浸从而有可能控制我的东西。比如以前我去超市买东西,人家说赶紧再买一个,半价,我就很不喜欢这种操作。不过现在呢,我也在慢慢改变,变得更包容,更理解,更多元。尤其是最近体验这些app以后,最大的感觉就是,其实你得到什么,取决于你怎么看它,而不取决于它本身。比如在抖音上,你确实会看到很多模式化的内容,但你可以选取其中对你有用的部分,或者你也可以从中看到,别人到底是怎么生活的,他们是怎么理解这个世界的,为什么他们会这样去理解这个世界…… 其实还挺治愈的。抖音的风格化决定了它会更演绎一些。但drama难道不也是生活吗?有时候你看着那些人,在屏幕里那么夸张,一会活蹦乱跳,一会自言自语,就会觉得,人其实都挺孤独的。我们的文字,音频,视频,所有这些,不过都是个人延伸,我们不过是想通过这些去记录自己,从而被世界看见而已。可能drama是生活,平淡是生活,不甘是生活,热烈是生活,演绎,也是生活吧。
仔细想想,在没有这样的平台之前,难道人们不也是根据自己的想象去生活和理解生活吗?
这是第一点,我们主观上对于生活的理解,会带来生活叙事的不同;此外,随着科技的发展,在未来世界,绝对的真实应该也是很难存在的。线上与线下、生活与科技,会互相影响和叠加。
这种观念事实上早在《黑镜》之类的片子里就已经存在,只是等到5g、AI这些技术更成熟以后,它们对我们的影响会更加全面彻底。
回到我之前的偏见。短视频是否真的就是传说中所谓的“娱乐至死”呢?重点可能还是取决于我们如何使用和看待。那句话怎么说的,生活本是一座森林,“迷失的人会迷失,重逢的人会重逢”。
科技产品带来的问题,从来都不止是单一科技的因素。人性是不能被挑战的,只能顺应;再高级一点,平台和用户之间,需要相互试探和磨合规则。
不谈商业层面。那我看到的用户价值和社会价值是什么呢?(这也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某种意义上,当不快乐、不甘心、所有这些与世界的碰撞,被人们戏剧化地演绎出来以后,我们的世界,不管内心世界,还是外部影响他人的世界,可能是在悄悄发生改变的。
如果你仔细去看很多博主的视频,研究和分析以后就会发现,于他们可能痛苦、drama、甚至带有演绎性质的生活,于别人而言,最终都会变成一种,社会学角度的,关于生活的解构。解构以后,表达者和观看者,都会在另一个空间,获得治愈的可能。
而什么是治愈呢?被合适的人看见,就是一种治愈。
“人皆寻梦,梦里不分西东”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欣商业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