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短视频综合 > 正文

5G时代新闻类短视频的进路与挑战

2020-06-22 16:53:34 暂无评论 短视频综合



    5G时代新闻类短视频的进路与挑战


李舒   王语嫣


近年来,短视频在技术、资本、市场的推动下发展迅猛,成为传媒领域争相追捧的细分产业。4G时代新闻媒体将发展短视频作为扩大影响力的重要手段:扩大原创作品产量,建设短视频品牌,拓展自有短视频平台……新闻类短视频已经成为公众获取信息的重要来源。2019年我国正式开启5G商用,2020年将力争实现地级市5G网络全覆盖。新闻类短视频也将借助移动通信技术的更迭进一步强化在移动使用场景中的地位,在内容、生产、传播等方面实现升级。


一、5G技术赋能新闻报道

5G技术具有高速率、低时延、大容量、可定制网络、低能耗等优势,为新闻报道的升级带来更多的可能。

1.超高清移动直播大量应用

4G难以实现的超高清移动直播,在5G时代将得以实现。从带宽上看,高清视频传输通常需要50Mbps的带宽,但由于4K、多视角、实时数据分析的需要,实际直播对带宽需求高达100Mbps,5G技术将满足超高清视频带宽需求。从速率上看,5G峰值传输速率可达10Gbps,端到端时延达到毫秒级。这意味着移动直播中时延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达到真正的同步移动直播。此外,10Gbps的上行吞吐量,也给更多用户同时分享高清视频提供了可能。

2.受众感知体验更加丰富

麦克卢汉认为,“媒介即人的延伸”。纵观传播媒介的发展历程,就是媒介对事物的还原越来越接近人体器官真实感触的过程。经历了从文字、图片到音视频的发展,5G时代的媒介呈现将更大程度接近真实。2019年两会期间,新华网推出的《换个姿势看报告》《跃然纸上看报告》等短视频将无人机、三维特效技术融入视频制作,央视网推出的《全景沉浸看报告》短视频,将VR实景视频与三维动画和李克强总理同期声相结合;2020年新华社在两会报道中首次运用5G网络传输和全息成像技术,将身在异地的代表全息影像投映在演播室,实现了演播室“面对面”访谈的视觉效果,这些都使公众获得逼真、沉浸、丰富的感知体验。重塑虚拟与现实关系的VR、AR、MR技术,以及全息投影、生物传感、无人机航拍等与新闻的结合,将使事物、场景得以立体式、还原式呈现。通过对视觉、听觉甚至触觉、嗅觉的调动,人类将更加接近麦克卢汉所提及的“感官平衡”,身体权利得以全方位实现。

3.信息容量大幅增加

5G的大带宽或将带来对视频篇幅“长”“短”认知的改变。抖音平台的短视频时限最初仅为15秒,2019年部分开通了5分钟视频权限。西瓜视频2017年创办了“金秒奖”短视频大赛,历次获奖作品中四五分钟的视频十分常见。以往受篇幅限制,一些新闻内容无法通过短视频呈现。未来在稳定高质的传输环境中,短视频或将从现在常见的1-2分钟延长至3-5分钟,大幅增加信息容量。

4.云端制作成为可能

在5G高质稳定的宽带基础上,云端视频制作、渲染更加迅速,视频生产、传播更加便捷,云制作将在突发新闻报道、移动直播报道中得到广泛应用。同时,5G视频传输的低时延将大幅提升视频云存储的安全性。此外,云视频的普及使用户可自主选择硬件终端,随时随地观看云端内容,云端也可以根据内容自动适配终端。

5.受众获得更多赋权

5G降低了新闻生产门槛,公众不仅作为信源提供新闻线索,还可直接参与视频报道,UGC(用户生成内容)将更为普及。相比专业新闻机构,普通公众制作的短视频涉及的场景更加开放,用户生产的内容更加偏向对个体的关照,表达的态度、情绪和价值观也具有鲜明的个人色彩。因此,虽然普通公众没有新闻机构的采访权,但事实上制作传播了新闻性信息,客观上对由媒体机构主导的新闻传播话语权力结构形成了较大冲击。


二、5G时代新闻类短视频的进路

随着5G带来的技术迭代,新闻类短视频在内容、生产、传播等方面也要相应进行升级探索。

1.以优质内容为着力点

新闻媒体在短视频的内容竞争上应着重把握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深度化。在人人都可进行视频化表达的5G时代,内容的精细化处理、事实与观点的结合无疑是媒体机构的竞争优势。以美国短视频新闻机构Newsy为例,其特点不是进行新闻聚合,而是围绕媒体对同一事件的报道差异,提供原创性新闻分析。Newsy的短视频一般不超过3分钟,前面尽可能简要地提示新闻,并提供不同媒体的报道视频,后半部分是重点,制作者根据不同媒体报道作出独立的判断与点评。“多元的报道视角+独到的总结分析”形成了Newsy的核心竞争力。

二是垂直化。信息容量的大幅提升必然会导致冗余信息的产生,内容的分众化、垂直化可以提高信息到达和获取的效率。在算法的加持下,目前信息可通过协同式过滤、场景化匹配等手段提高传播的指向性。未来的短视频制作将引入更多考量维度,垂直细分出更多领域,根据不同的目标人群选择不同的新闻主题、表现手法,并不断改进算法,力求突破信息茧房、马太效应的困境,满足用户个性化信息需求。

三是差异化。首先,新闻类短视频与传统电视消息应有所区别。这种区别是基于传播平台、接收端与接收状态等因素产生的。传统电视消息完整性强,在结构、视听语言等方面已经比较成熟,适合电视大屏传播;而新闻类短视频依托移动互联网平台与技术,时效性强、题材广泛,更擅长片断性或泛资讯类内容传播,在叙事方式、视听符号的运用上也与电视消息不尽相同。短视频有时可以作为重大题材电视消息的补充与延伸,为受众呈现新闻事件的多样视角以及生动活泼的视听表达,如央视配合《新闻联播》的重大报道,制作的“Vlog新闻”就颇具特色。其次,新闻类短视频与长视频报道的区别也将更加明晰。短视频侧重聚焦个体或呈现事件的亮点、焦点,受众面向相对较宽;而长视频则立意于记录和传递更为完整、系统的内容,并力求挖掘深度,因而受众也相对窄化。

2.重视生产方式的更新升级

技术的迭代和优质内容的客观要求,从不同的向度催生短视频生产方式的升级。

一是融合化。媒体融合不仅仅是生产出多种符号共融的融合新闻作品,而是“通过流程优化、平台再造,实现各种媒介资源、生产要素有效整合,实现信息内容、技术应用、平台终端、管理手段共融互通”[1],催化新闻媒体从“相加”迈向“相融”。以新京报为例,2019年围绕移动优先、视频优先战略,推进实现了采编、经营、技术保障和行政系统四个“一体化”,视频表达的匹配度已超过了全部内容产品的三分之一,未来还将建设5G新闻实验室。[2]可以说,没有生产方式的更新升级,就不可能成为具有强大影响力、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

二是智能化。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AI)在算力、算法、数据等方面提升显著,其与5G的结合将为短视频生产提供更多可能。2019年新华社在两会报道上启用了智能AR直播眼镜,独特的注意力捕捉技术使记者用眼神即可指挥摄像机与人体眼动同步拍摄视频画面;在《新小浩上“两会”》《新小萌上“两会”》中,“AI女主播”则显示了高效的播报能力。2020年李克强总理作《政府工作报告》时引发全场37次掌声,新华网联合中科院声学所运用5G+AI声像分析技术,对37次掌声进行AI声像分析,推出了极富创意的可视化新闻作品,反映了民意与报告的“共振”。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阅兵报道中,央视频和腾讯多媒体实验室共同研发了“智能云剪辑”系统,在国庆阅兵大典直播的同时进行实时剪辑,智能云剪辑小视频会被第一时间推送至央视频阅兵序列产品。人工智能大大提高了视频生产的效率和匹配度,未来将全面运用在新闻采集、生产、分发、接收、反馈中,成为短视频制作的重要技术支持。

三是品牌化。新闻传播内容产品形成品牌,意味着新闻媒体的公信力和影响力的提升。短视频的品牌化建设,从本质上说是媒体机构将自身影响力向新领域延伸的过程。如央视的新闻短视频栏目《主播说联播》,直接延用了《新闻联播》的主持人,将传统媒体的品牌效应扩大到网络空间。考虑到移动互联用户的特点,主持人一改《新闻联播》严肃正统的语态,运用生活中的语言和网络热词、流行语进行评论,在生动活泼中弘扬了主旋律,很快形成了自身的品牌价值。此外,新华网的“新华微视评”、央视的“V观”、新京报的“我们视频”等都是颇具特色的新闻类短视频栏目。新闻媒体大力推进短视频品牌建设,用优质内容培养用户相对固定的媒介消费习惯,有力提升了主流媒体在网络空间的影响力。

3.重塑短视频分发路径结构

当前,短视频已形成全景式分发的布局,传播渠道覆盖了短视频平台、社交平台、新闻网站、微博、微信、客户端等,5G时代物联网的形成将进一步延伸媒介终端与传播路径。罗伯特·斯考伯和谢尔·伊斯雷尔将“场景”概念引入传播学,并指出场景时代的到来主要依托五大技术的支撑,即移动设备、社交媒体、大数据、传感器和定位系统[3]。对于定位于移动互联传播的新闻类短视频来说,其生产和传播中场景适配因素的权重将大大提升。换句话说,一方面,媒体在内容生产时就要考量适配的信息消费场景,使得短视频产品具有场景价值;另一方面,“场景”将重塑短视频的分发路径结构,能够深度连接场景与用户需求的接收端有可能被用户优先选择。


三、5G时代新闻类短视频面临的挑战

5G为短视频提供了无限动力与美好愿景,但短视频的进一步发展也面临诸多挑战。

1.“规模不经济”亟待破解

5G时代,短视频“PGC+UGC+MGC”内容生产模式如何平衡,物联网、人工智能如何合理嵌入,短视频与其他细分产业如何在竞合中发展……这些都是短视频可持续发展要解决的具体问题。特别要强调的是,媒体机构在优质短视频内容产品上投入较大,由于信息付费市场尚未培育起来,新闻类短视频内容产品在商业化平台获得的经济收益极其有限,产生了“规模不经济”现象。内容优势在转化成经济效益上效果不明显,这给新闻类短视频的再生产带来现实困难。

2.舆论引导难度加大

5G时代的高速率传输带来社会话语、情绪的自由高效流通,新闻媒体在信息传播上的主导地位受到进一步挑战。相比长视频,新闻类短视频是便携式“轻武器”,如何发挥应有的思想引领作用,凝聚人心、促进发展,值得深入探索实践。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暴发,短视频因其短、快、活的特点,成为主流媒体大量使用的报道形式,在舆论引导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如,人民日报的短视频《我在方舱医院的一天》,约请病患拍摄讲述方舱医院的实际情况,及时回应了社会关切、平息了质疑;环球时报的短视频《武汉9日夜转运病人混乱一幕》,及时发现、反映问题,推进工作的改进,有效发挥了监督作用。这些实践都说明,在把握舆情、引导舆论方面,短视频既面临着巨大挑战,也大有可为空间。

2019年11月20日,我国首个国家级5G新媒体平台——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频”正式上线。作为综合性视听新媒体平台,“央视频”在形态上以短视频为主,兼顾长视频和移动直播,意在“以短带长”“直播点播关联”;在内容上,改变了传统电视频道、栏目的结构逻辑,以账号体系为内容聚合逻辑,连接撬动总台长期积累沉淀的优质资源和各类社会头部创作力量。[4]从“做内容”转型升级为“做生态”,从而占领新时代的舆论阵地,这也是主流媒体应对挑战作出的有益探索。

3.内容监管难度提升

5G时代短视频报道数量的增加、制作来源的扩充、分发渠道的延伸等使得对视频内容的监管面临挑战。5G时代视频文本将呈指数级别增加,由于图像视频文本自身具有开放诠释性,目前依赖于AI技术与人工合力审核的手段在未来的视频时代恐怕难以满足现实需要。一些短视频是借助全球拍客网络,采用众筹新闻的方式由媒体机构与社会公众协作完成的,增加了监管工作的复杂性。如何把握好尺度,“封”“删”“堵”“抓”的网络治理思维如何真正实现转变,综合施治如何有效落实,都需要进一步探索。

在内容监管上,平台是很重要的一环。2020年3月1日正式施行《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强调,网络信息内容服务平台应当健全用户注册、账号管理、信息发布审核、跟帖评论审核、版面页面生态管理、实时巡查、应急处置和网络谣言、黑色产业链信息处置等制度。[5]未来信息内容服务平台必须要履行好信息内容管理主体责任,明确相关工作的负责人,并配备与业务范围和服务规模相匹配的监管人员。

4.技术与伦理潜在冲突

5G时代网络遍布,人置身于“永恒联系”之中,对媒介的依赖前所未有。巴伦·李维斯与克利夫·纳斯曾提出“媒介等同”的概念,认为个人会像对待真实的人、空间一样对待媒体。对媒体的高依赖性,使得公众对媒介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区别愈发难以识别,如何引导公众形成正确认知颇具挑战性。

另一方面,人工智能、虚拟技术在新闻类短视频中的广泛使用有可能对新闻的真实性原则以及新闻伦理带来冲击。以VR新闻为例,在为受众带来自主操控新闻的快感的同时,虚拟场景中受众的不可控性也大大增强,传播者的意图极易被受众忽略,导致价值引领落空。

5G时代,技术的参与或将成为传媒行业最引人注目的景观,然而越是万物皆媒、信息爆炸,越需要“内容”作为新闻媒体的内在支撑。媒体应坚持权威性、专业性的独特优势,恰当地运用5G、AI等技术赋能内容。只有实现了技术与内容、与价值观的相互成就,新闻媒体才能在满足公众信息需求、占领舆论高地、在社会治理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注释】

[1]习近平:《加快推动媒体融合发展构建全媒体传播格局》,《求是》,2019年第6期。

[2]《新京报“石榴计划”将建5G新闻实验室》,《新京报》,2019年11月7日。

[3]〔美〕罗伯特·斯考伯、谢尔·伊斯雷尔著,赵乾坤、周宝曜译:《即将到来的场景时代》,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4年。

[4]牛梦笛:《我国首个国家级5G新媒体平台正式上线》,《光明日报》,2019年11月21日。

[5]《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中国网信网,2019年12月20日,http://www.cac.gov.cn/2019-12/20/c_1578375159509309.htm


本文刊登于《中国记者》2020年第6期杂志

编辑   吕星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京原路8号

博客主人破茧短视频培训
破茧短视频为你分享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的视频拍摄、剪辑和运营技巧,另有短视频培训学习教程,海量干货助你玩转短视频运营!。
  • 51952 文章总数
  • 4875869访问次数
  • 2205建站天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