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短视频综合 > 正文

课程教学,“课程教学”概念的提出及其内涵

2021-06-20 16:21:05 暂无评论 短视频综合

“课程教学”概念的提出及其内涵

一、课程与教学的概念
(一)课程
课程概念表述以及对课程内涵的界定,学界争论不休,莫衷一是,形成了不同学说。
1.科目说。课程是指“实现各级各类学校培养目标而规定的全部教学科目及这些科目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的开设的总称”。与此类似的是,把课程理解成为实现各级学校的教育目标而规定的教学科目及其目的、内容、范围、进程等的总和。
2.学科进程说。课程即课业及其进程。广义指所有学科(教学科目)的总和,或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各种活动的总和;狭义是指一门学科。
3.经验结果说。课程是学习者在学校环境中获得的全部经验,也是学习者在学校教师指导下获得的全部经验。
4.文化再生产说。课程是社会文化的反映,学校教育的职责主要是要再生产对下一代有用的知识。
5.社会改造过程说。课程不是要使学生适应或顺从于社会文化,而是要帮助学生摆脱社会制度的束缚。但课程总是滞后于社会的变革。因此要求课程重点应该指向当代社会问题和社会的主要弊端,以及指向改造社会和社会活动规划等方面。课程应该有助于促使学生社会化,帮助学生学会如何参与制定社会规划。
教材中对课程的定义包括计划和实施两个层面:课程是按照一定的社会需要,根据某种文化和社会取向,为达到培养目标所制定的一套有目的、可执行的计划。它应当规定培养的目标、内容和方法,应当有一套具体实施的策略,也应当具备恰当的评价方法。
(二)教学
教学有各种各样的定义。教材中从教学概念指称的不同宽度进行了归纳:
最广义→广义→狭义→更狭义→具体
一般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个层面来认识。
广义:教学是指教者指导学习者进行的一切有目的的学习活动。
狭义:教学是指在学校中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的学习活动。
(三)课程与教学的关系
1.相互独立说
2.相互包含说
3.相辅相成说
二、课程与教学的教育学基础
对课程与教学研究影响较大的教育学基本原理主要有教育本质论、教育功能论、教育目的论、师生关系论。
(一)教育本质论
现代教育的本质就是为现代社会培养人才,教育是兴国之本。
教育本质论正确地揭示了教育的社会性质与功能。以其作为理论基础,可以从教育与社会关系的高度去研究课程与教学的改革方向。课程与教学的活动作为教育活动的基本组成部分,是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由落后到先进的过程,它不可能完全独立于社会意识形态和政治经济制度之外而发展,但它有一定的继承性;它的发展水平和速度,更多地取决于培养人才的类型和要求,以及取决于社会生产力水平、经济水平和科学技术水平。
(二)教育功能论
教育功能论是指教育对象——学生与教育之间关系的理论。人的发展受到遗传素质、环境、教育等诸多因素影响与作用,其中,学校教育起主导作用。但学校教育也不是万能,除了受学生遗传素质、主观努力以及社会客观环境等因素制约外,还受到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制约。研究课程与教学时,必须充分考虑到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1)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和阶段性规律,课程与教学应循序渐进地促进学生的发展;(2)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规律,在学生身心发展的关键期和成熟期,采用相应的课程与教学方法;(3)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稳定性和可变性规律,在课程安排与教学方法上要注意学生发展的稳定性,把握学生在各阶段中的相对稳定的共同特点,同时注意学生发展的可变性,采取灵活有效的课程与教学,克服千篇一律的弊端;(4)根据学生身心发展个别差异性规律,课程与教学实施要善于因人而异,灵活处理。
(三)教育目的论
教育目的受社会要求和人的身心发展规律所制约。单纯从社会的需要去确定教育目的,过分强调教育的社会价值,这是教育目的的社会本位论;单纯从人的本性、本能需要或从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去确定教育目的,片面注意教育的个体发展价值,这是教育目的的个人本位论。此外还有教育生活论与教育谋生论。
我国的教育目的,是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理论依据而确定的,是从我国教育实践的具体实际出发的。基本点是“使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教育目的实现的程度与水平,是衡量课程与教学是否科学、是否先进、是否优良的重要标志。课程与教学的研究与创新,必须弄清楚教育目的价值取向,否则,就会误入歧途。
(四)师生关系论
师生关系是教育学长期讨论的一个重大问题。在课程实施与教学活动中,究竟是以教师为中心还是以学生为中心?师生各自充当何种角色,起什么作用?这是教育学界长期争论不休的问题。赫尔巴特与凯洛夫是典型的教师中心论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绝对权威,学生对教师要绝对服从。杜威是典型的学生中心论者,一切教育包括课程与教学的措施,都要围绕儿童这个中心,根据儿童的兴趣来组织课程教学。
我国学者认为,教师中心论与学生中心论都是片面的。在课程实施与教学活动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
新型师生关系应具有以下特点:爱生尊师;民主平等;心理相容;沟通理解;交往合作。
师生关系论为课程与教学的研究提供了两点理论依据:
(1)课程与教学的研究必须从教师中心向学生中心转移。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课程与教学,是现代先进的课程与教学。
(2)师生优化合作、协同活动,是课程与教学有效实施并取得良好效果的前提条件。
三、课程与教学的心理学基础
(一)行为主义心理学
行为主义心理学由美国心理学家华生所创立,代表人物有桑代克、巴甫洛夫、斯金纳等人。该理论强调课程设计、教学过程遵循一定的顺序与步骤,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知识获得的速度。
行为主义心理学对课程与教学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主张把课程目标的内容分解成小单元,然后按照逻辑程序排列,步步递进,强调程序教学,教学中的强化与矫正;
强调行为目标;
在课程内容方面强调由简至繁的累积;
在教学方法上,强调基本技能的训练;
主张采用各种媒介进行个别教学;
提倡教学设计或系统设计的模式;
主张开发各种教学技术;
注重教学绩效、成本——效应分析和目标管理。
(二)认知主义心理学
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该理论强调人的学习、心理的发展就是认知结构不断丰富、建构、提高、发展的过程。
认知主义心理学认为,头脑中的知识结构可看作认知结构,它涉及三个方面:知识的表征、知识的类型、知识的组织。
1.知识的表征
表征是指知识或信息储存于大脑的方式。
知识结构的三种方式:知识结构的再现形式;结构的经济原则;结构的有效车力量。
知识结构的再现方式有三种:①动作表征期,用适合于达到某种结果的一组行动来表示,即表演式再现表象;②影像表征期,用可充当某个概念的代表,但还不能完全解释这个概念的一组简略的意象或图解来表示,即肖像式再现表像;③符号表征期,用一组符号命题或逻辑命题来表示,即象征式再现表象。
2.知识的类型
知识的类型是指语义记忆的类型,语义知识可分为三类:
描述性知识,是属于事实性知识,主要描述是什么、怎么样等问题;
程序性知识,是指一系列操作程序或计算步骤;
策略性知识,是关于设计方法的知识,包括如何学习,如何思考,如何运用知识去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
要针对知识的不同性质特征来进行有效的课程与教学设计,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3.知识的组织
知识的组织是指长时间记忆中知识的组织,包括图式理论,群集研究,层次网络模型,流程图等方面。这些理论强调知识的系统化、结构化,对课程编制和对教会学生如何有效掌握知识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认知主义心理学与行为主义心理学是相对立的。
(三)人本主义心理学
人本主义心理学创始人马斯洛,代表人物罗杰斯。
在培养目标上,主张教学的目标应该立足于学生个性的发展;
在课程内容上,注重知识对学生个人的意义,强调课程、教学的适切性;
在课程与教学实施中,强调学生情感和个体经验;
在课程与教学的评价上,提倡学生自我评价,主张评价方法的多元化;
倡导建立新型师生关系;
非指导性教学。
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高度重视学习中的情感因素,充分尊重学生个体,有利于学生的学习风格和个性发展,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强调学生的主动精神。
(四)建构主义心理学
建构主义心理学理论认为,知识不是简单地由教师自传递给学生,而是需要由学习者主动地建造到自己的脑海里,学生不是“得到”想法,而是“产生”想法。
具体主张:
每位学习者运用已有的知识、能力主动建立知识结构,是属于有意义的学习。
学习者可以在教师的辅导下,发现和掌握解决问题所需的基本知识、能力。
每个人对经验的诠释受到知识背景、性别、年龄、族群等影响。
当知识由某一个人传递给另一个人时,某些层面会在传递中消失。
学习者自己作观察、检验假设、获得结论。
建构主义提倡的教师指导下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中,包含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等四大要素。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界刺激的被动接收者;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教材所提供的知识不再是教师传授的内容,而是学习者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媒体也不再是帮助教师传授知识的手段、方法,而是用来创设情境、进行协作学习和会话交流,即成为学生主动学习、协作式探索的认知工具。

什么是教学?什么是课程

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一种人类特有的人才培养活动。通过这种活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学生学习和掌握文化科学知识和技能,促进学生素质提高,使他们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

课程是指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与安排。课程是对教育的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活动方式的规划和设计,是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等诸多方面实施过程的总和。

广义的课程是指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它包括学校老师所教授的各门学科和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狭义的课程是指某一门学科。

扩展资料:

课程内容在传统上历来被作为要学生习得的知识来对待,重点放在向学生传递知识这一基点上,而知识的传递是以教材为依据的。

教学要高质量高效率地完成任务,一个至关重要的方面是必须遵循教学规律,处理好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相结合的关系,传授知识和提高思想觉悟的关系,传授知识和发展智力的关系,以及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与调动学生积极性、自觉性的关系。

参考资料来源:


“课程教学”概念和内涵是什么?

一、课程与教学的概念
(一)课程
课程概念表述以及对课程内涵的界定,学界争论不休,莫衷一是,形成了不同学说。
1.科目说。课程是指“实现各级各类学校培养目标而规定的全部教学科目及这些科目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的开设的总称”。与此类似的是,把课程理解成为实现各级学校的教育目标而规定的教学科目及其目的、内容、范围、进程等的总和。
2.学科进程说。课程即课业及其进程。广义指所有学科(教学科目)的总和,或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各种活动的总和;狭义是指一门学科。
3.经验结果说。课程是学习者在学校环境中获得的全部经验,也是学习者在学校教师指导下获得的全部经验。
4.文化再生产说。课程是社会文化的反映,学校教育的职责主要是要再生产对下一代有用的知识。
5.社会改造过程说。课程不是要使学生适应或顺从于社会文化,而是要帮助学生摆脱社会制度的束缚。但课程总是滞后于社会的变革。因此要求课程重点应该指向当代社会问题和社会的主要弊端,以及指向改造社会和社会活动规划等方面。课程应该有助于促使学生社会化,帮助学生学会如何参与制定社会规划。
教材中对课程的定义包括计划和实施两个层面:课程是按照一定的社会需要,根据某种文化和社会取向,为达到培养目标所制定的一套有目的、可执行的计划。它应当规定培养的目标、内容和方法,应当有一套具体实施的策略,也应当具备恰当的评价方法。
(二)教学
教学有各种各样的定义。教材中从教学概念指称的不同宽度进行了归纳:
最广义→广义→狭义→更狭义→具体
一般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个层面来认识。
广义:教学是指教者指导学习者进行的一切有目的的学习活动。
狭义:教学是指在学校中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的学习活动。
(三)课程与教学的关系
1.相互独立说
2.相互包含说
3.相辅相成说
二、课程与教学的教育学基础
对课程与教学研究影响较大的教育学基本原理主要有教育本质论、教育功能论、教育目的论、师生关系论。
(一)教育本质论
现代教育的本质就是为现代社会培养人才,教育是兴国之本。
教育本质论正确地揭示了教育的社会性质与功能。以其作为理论基础,可以从教育与社会关系的高度去研究课程与教学的改革方向。课程与教学的活动作为教育活动的基本组成部分,是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由落后到先进的过程,它不可能完全独立于社会意识形态和政治经济制度之外而发展,但它有一定的继承性;它的发展水平和速度,更多地取决于培养人才的类型和要求,以及取决于社会生产力水平、经济水平和科学技术水平。
(二)教育功能论
教育功能论是指教育对象——学生与教育之间关系的理论。人的发展受到遗传素质、环境、教育等诸多因素影响与作用,其中,学校教育起主导作用。但学校教育也不是万能,除了受学生遗传素质、主观努力以及社会客观环境等因素制约外,还受到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制约。研究课程与教学时,必须充分考虑到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1)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和阶段性规律,课程与教学应循序渐进地促进学生的发展;(2)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规律,在学生身心发展的关键期和成熟期,采用相应的课程与教学方法;(3)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稳定性和可变性规律,在课程安排与教学方法上要注意学生发展的稳定性,把握学生在各阶段中的相对稳定的共同特点,同时注意学生发展的可变性,采取灵活有效的课程与教学,克服千篇一律的弊端;(4)根据学生身心发展个别差异性规律,课程与教学实施要善于因人而异,灵活处理。
(三)教育目的论
教育目的受社会要求和人的身心发展规律所制约。单纯从社会的需要去确定教育目的,过分强调教育的社会价值,这是教育目的的社会本位论;单纯从人的本性、本能需要或从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去确定教育目的,片面注意教育的个体发展价值,这是教育目的的个人本位论。此外还有教育生活论与教育谋生论。
我国的教育目的,是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理论依据而确定的,是从我国教育实践的具体实际出发的。基本点是“使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教育目的实现的程度与水平,是衡量课程与教学是否科学、是否先进、是否优良的重要标志。课程与教学的研究与创新,必须弄清楚教育目的价值取向,否则,就会误入歧途。
(四)师生关系论
师生关系是教育学长期讨论的一个重大问题。在课程实施与教学活动中,究竟是以教师为中心还是以学生为中心?师生各自充当何种角色,起什么作用?这是教育学界长期争论不休的问题。赫尔巴特与凯洛夫是典型的教师中心论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绝对权威,学生对教师要绝对服从。杜威是典型的学生中心论者,一切教育包括课程与教学的措施,都要围绕儿童这个中心,根据儿童的兴趣来组织课程教学。
我国学者认为,教师中心论与学生中心论都是片面的。在课程实施与教学活动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
新型师生关系应具有以下特点:爱生尊师;民主平等;心理相容;沟通理解;交往合作。
师生关系论为课程与教学的研究提供了两点理论依据:
(1)课程与教学的研究必须从教师中心向学生中心转移。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课程与教学,是现代先进的课程与教学。
(2)师生优化合作、协同活动,是课程与教学有效实施并取得良好效果的前提条件。
三、课程与教学的心理学基础
(一)行为主义心理学
行为主义心理学由美国心理学家华生所创立,代表人物有桑代克、巴甫洛夫、斯金纳等人。该理论强调课程设计、教学过程遵循一定的顺序与步骤,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知识获得的速度。
行为主义心理学对课程与教学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主张把课程目标的内容分解成小单元,然后按照逻辑程序排列,步步递进,强调程序教学,教学中的强化与矫正;
强调行为目标;
在课程内容方面强调由简至繁的累积;
在教学方法上,强调基本技能的训练;
主张采用各种媒介进行个别教学;
提倡教学设计或系统设计的模式;
主张开发各种教学技术;
注重教学绩效、成本——效应分析和目标管理。
(二)认知主义心理学
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该理论强调人的学习、心理的发展就是认知结构不断丰富、建构、提高、发展的过程。
认知主义心理学认为,头脑中的知识结构可看作认知结构,它涉及三个方面:知识的表征、知识的类型、知识的组织。
1.知识的表征
表征是指知识或信息储存于大脑的方式。
知识结构的三种方式:知识结构的再现形式;结构的经济原则;结构的有效车力量。
知识结构的再现方式有三种:①动作表征期,用适合于达到某种结果的一组行动来表示,即表演式再现表象;②影像表征期,用可充当某个概念的代表,但还不能完全解释这个概念的一组简略的意象或图解来表示,即肖像式再现表像;③符号表征期,用一组符号命题或逻辑命题来表示,即象征式再现表象。
2.知识的类型
知识的类型是指语义记忆的类型,语义知识可分为三类:
描述性知识,是属于事实性知识,主要描述是什么、怎么样等问题;
程序性知识,是指一系列操作程序或计算步骤;
策略性知识,是关于设计方法的知识,包括如何学习,如何思考,如何运用知识去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
要针对知识的不同性质特征来进行有效的课程与教学设计,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3.知识的组织
知识的组织是指长时间记忆中知识的组织,包括图式理论,群集研究,层次网络模型,流程图等方面。这些理论强调知识的系统化、结构化,对课程编制和对教会学生如何有效掌握知识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认知主义心理学与行为主义心理学是相对立的。
(三)人本主义心理学
人本主义心理学创始人马斯洛,代表人物罗杰斯。
在培养目标上,主张教学的目标应该立足于学生个性的发展;
在课程内容上,注重知识对学生个人的意义,强调课程、教学的适切性;
在课程与教学实施中,强调学生情感和个体经验;
在课程与教学的评价上,提倡学生自我评价,主张评价方法的多元化;
倡导建立新型师生关系;
非指导性教学。
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高度重视学习中的情感因素,充分尊重学生个体,有利于学生的学习风格和个性发展,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强调学生的主动精神。
(四)建构主义心理学
建构主义心理学理论认为,知识不是简单地由教师自传递给学生,而是需要由学习者主动地建造到自己的脑海里,学生不是“得到”想法,而是“产生”想法。
具体主张:
每位学习者运用已有的知识、能力主动建立知识结构,是属于有意义的学习。
学习者可以在教师的辅导下,发现和掌握解决问题所需的基本知识、能力。
每个人对经验的诠释受到知识背景、性别、年龄、族群等影响。
当知识由某一个人传递给另一个人时,某些层面会在传递中消失。
学习者自己作观察、检验假设、获得结论。
建构主义提倡的教师指导下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中,包含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等四大要素。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界刺激的被动接收者;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教材所提供的知识不再是教师传授的内容,而是学习者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媒体也不再是帮助教师传授知识的手段、方法,而是用来创设情境、进行协作学习和会话交流,即成为学生主动学习、协作式探索的认知工具。

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含义是什么

《课程与教学》是以研究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问题为目的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的一门学科。课程与教学论是小学教育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通过课程与教学论的学习,学生能够系统地掌握课程与教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正确认识和解释小学各种课程与教学现象,掌握课程与教学的相关技能,了解国内外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发展和现状,初步学会分析课程与教学的现实问题,为从事小学教学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同时,能从中学习科学的研究方法。
教学的基本要求编辑
⒈紧密联系中小学教学改革的实践,从分析小学课堂教学活动的现象入手,认识小学课程与教学活动本质与教育规律。
⒉坚持教学的开放性与生成性。要引导学生关注相关研究成果与动态,注意通过研讨交流丰富教学内容。
⒊从基础知识与基本理论、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实现教学价值。
⒋在学习方式上提倡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教学方法与重点、难点编辑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相结合。
重点和难点:
课程与教学目标、课程与教学过程、过程教学活动、教学环境、教学组织形式、教学策略。
希望能帮到你,求采纳

课程教学过程环节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教学设计是为了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依据教学内容、学生特点、环境条件,运用教与学的原理,为学生策划学习资源和学习活动的过程。它不同以往的教案,具体地讲教学设计的编写应注意以下四个方面:
一、教学目标的设计
在开始一堂课或一个教学单元的教学之前,每个教师都要思考:通过本节课或本单元的教学,学生应该获得那些知识和能力?怎样设计教学能适应这个班级的学生,学生能否完成预期的学习任务?这就是教学目标的设计。教学目标的设计一般分为三个方面即知识、能力、情感与价值观。教师在理论上应重点关注知识目标的分类,在技术上关注目标导向教学设计中怎样确定和表述知识、技能的教学目标,怎样避免教学目标表述的含糊性及知识、技能教学目标设计要注意的问题。为此,我认为设计好教学目标要把握住这样几点:1、全面设计教学目标不能只注重知识领域的目标,而忽略其他领域的目标。2、不能以课程的具体内容标准代替教学目标。3、要正确理解和把握学习水平要求,准确选择和使用行为动词。4、正确处理教学目标与实施教学目标之间的关系。
二、 教学过程的设计
教学过程的设计一般分为导入、新授和结束三个阶段。导入的设计没有固定模式,它完全因教学氛围、对象、目标的不同而不同,其主要作用是引起学生注意,并激发学生兴趣。课堂导入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整堂课的教学质量。一般常见的导入方法有:开门见山式、复习旧课导入新课式、故设悬念式、启发诱导式、故事导入式、谜语导入式、实验导入式等。新授阶段是上课的主体部分,要求学生对新任务有实质性的理解,教学任务是否能顺利完成,很大程度上同新授环节的课堂结构是否优化预设有关,要让学生更加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教师应运用以下方法:1、设计新颖教学,引起学习兴趣。2、激发学生积极的学习情绪,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3、营造民主和谐的氛围,为学生主动参与创造条件。结束阶段的设计也非常重要,一般在教学终了时,教师要运用准确精练的语言,对课文的精要之处进行点化、揭示、气势如虹,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同感,对巩固所学知识和学会运用所学的新知识,用实践检验知识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一般教师常采用:1、归纳法、2、迁移法、3、点拨法、4、前后呼应法、5、设疑激趣法、6、情感升华法。
总之,教学过程的设计可以说学问很深,需要教师们潜心研究。特别是职业教育对广大教师的教学过程设计要求更高,一方面要重视围绕让学生体验到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过程,另一方面还要重视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多给学生一些思考的时间和活动的空间,让学生充分经历和享受获取知识与技能的乐趣。
三、 教学内容的设计
教学内容的设计,我认为应充分注意学生的认知发展、情感发展及行为发展三个方面。学生的认知发展具有一定的规律,教师要理性把握这个规律,认真贯彻现代教育理论,了解各类教学对象,充分利用现代科技,创设各种氛围以适应不同风格的学习者。同时要注意引导学生自我分析、自我激励、自我监控、取长补短,全面发展。学生的情感发展也是教学内容设计中不可忽视的环节,教师在教学中应做到以下几点:1、要真心实意热爱学生。2、寓教于乐、寓教于趣。3、以情施教,以情育情。4、注意教学活动中认知因素与情感因素的协调统一。5、发挥情感因素的维持作用,磨练学生认知活动中的意志。学生行为发展规律在教学设计中更是需要教师多加思考的问题,更要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重要地位。
四、 学习策略的设计
新时期的教学改革,提出要将“要我学”变成“我要学”,虽然仅仅调整了两个字的位置,但里面蕴涵的教学思想却非常丰富。“我要学”不仅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也是学习动机被激发、被增强的结果。教学过程是教学设计的动态实施过程。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是教师开展教学过程的一个关注点,有一般要注意这样几点:1、教学设计要有利于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和关切。2、教学设计要有利于学生发现和优化学习方法。3、教学设计要有利于学生增强学习信心。4、教学设计要有利于学生获取满足感。要帮助学生制定学习计划,将学法指导有机溶入教学过程之中。

课程与教学的教学内容

⒈教学内容
课程与教学论内涵及其发展
影响较大的现代课程与教学理论流派
学习课程与教学论的意义和方法
⒉教学基本要求
两个核心概念:课程与教学
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与任务
课程与教学论的逻辑起点
课程与教学论的发展历程
影响较大的现代课程与教学理论流派
学习课程与教学论的意义与方法
⒊重点、难点
课程与教学论的逻辑起点
现代教学论主要流派 ⒈教学内容
课程与教学目标概述
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分类
课程与教学目标的设计与呈现
⒉教学基本要求
课程与教学目标内涵及功能
确定课程与教学目标的依据及形式取向
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加涅学习结果分类、奥苏伯尔学习方式分类
课程与教学目标设计的基本环节
教学目标的基本表述形式
⒊重点、难点
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加涅学习结果分类、奥苏伯尔学习方式分类
课程与教学目标设计的基本环节
教学目标的基本表述形式 ⒈教学内容
课程与教学内容概述
小学教育的课程与教学内容
中国基础教育新课程内容特点
⒉教学基本要求
课程与教学内容内涵及特点
课程与教学内容选择的不同取向及其原则
课程与教学内容组织原则
小学教育的课程与教学内容
中国基础教育新课程内容特点
⒊重点、难点
课程与教学内容选择的不同取向及其原则
中国基础教育新课程内容特点 ⒈教学内容
课程实施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要处理好的基本关系
⒉教学基本要求
课程实施及三种基本取向
课程实施要提倡和发展多样化的学习方式
教学是课程实施的主要途径
教学过程要处理好三个基本关系
⒊重点、难点
课程实施及三种基本取向
教学是课程实施的主要途径
教学过程要处理好三个基本关系 ⒈教学内容
课程与教学评价的概述
基本的课程与教学评价模式和方法
发展性评价体系与方法
⒉教学基本要求
课程与教学评价的内涵及其类型
课程与教学评价的功能
课程与教学评价的发展趋势
课程与教学评价的主要模式和方法
发展性评价的内涵、体系及其主要方法
⒊重点、难点
发展性评价的内涵、体系及其主要方法 ⒈教学内容
课程结构概述
中国基础教育新课程结构的特征
⒉教学基本要求
课程结构的内涵及其分类
几种主要的课程类型
中国基础教育新课程结构的特点
⒊重点、难点
几种主要的课程类型
中国基础教育新课程结构的特点 ⒈教学内容
校本课程与校本课程开发概述
校本课程开发的实施
⒉教学基本要求
校本课程与校本课程开发的内涵
校本课程与相邻概念的关系
校本课程开发的特征及其意义
校本课程开发的实施
⒊重点、难点
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环节 ⒈教学内容
教学设计的内涵及其特点
教学设计的基本过程和方法
教学设计的基本模式
⒉教学基本要求
教学设计的内涵、特点及其意义
教学设计的基本程序
教学设计基本内容和方法
教学设计的基本模式
⒊重点、难点
教学活动的特点及其三要素
师生的基本关系 ⒈教学内容
教学模式概述
国内外教学模式发展现状
小学课堂教学应关注的两种教学模式
⒉教学基本要求
教学模式的内涵及其特点
国内外著名教学模式
小学课堂教学应关注的教学模式
⒊重点、难点
国内外著名教学模式 ⒈教学内容
教学环境概述
教学环境的类型
教学环境的设计与优化
⒉教学基本要求
教学环境内涵及其特点
教学环境的分类
教学环境设计与优化
⒊重点、难点
教学环境设计与优化 ⒈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概述
当代教学方法的发展
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及其实施
⒉教学基本要求
教学方法的含义、作用及其分类
当代教学方法的基本特点
选择教学方法的依据
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
⒊重点、难点
创设教学心理环境的策略 ⒈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概述
当代教学方法的发展
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及其实施
⒉教学基本要求
教学组织形式的概念与分类
现行教学组织形式
当代教学组织形式的变革趋势
⒊重点、难点
现行教学组织形式
当代教学组织形式的变革趋势 ⒈教学内容
教学组织形式概述
现代通用的教学组织形式
& 2、教学基本要求
掌握教学组织形式、个别教学、班级授课、道尔顿制、特朗普制、复式教学等基本概念
理解教学组织形式的主要分类及其标准
理解班级授课制的主要特征
⒊重点、难点
教学组织形式的主要分类及其标准 ⒈教学内容
教学媒体概述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⒉教学基本要求
教学媒体的内涵及不同类型的教学媒体的功能、特点
选择教学媒体的主要依据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⒊重点、难点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博客主人破茧短视频培训
破茧短视频为你分享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的视频拍摄、剪辑和运营技巧,另有短视频培训学习教程,海量干货助你玩转短视频运营!。
  • 51952 文章总数
  • 4876643访问次数
  • 2205建站天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