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短视频综合 > 正文

哪种短视频有市场?

2021-02-24 20:18:22 暂无评论 短视频综合

每天,各短视频平台都在播放海量的短视频。让短视频脱颖而出,获得点击量、点赞量成了很多作者的愿望。有大量的分析文章以及如何运营短视频号的直播课涌现,本文不谈原创内容运营、多平台联合运营、用户运营、新零售商品运营、新零售店铺运营、数据运营等,只谈简单、好懂的两点。

 

第一点:有的短视频注定是有市场的,即美食类和“美人”类短视频。


美食类,不解释了。“美人”类指的是好看的人。


有的道理简单,却是亘古不变的真理。美食类和“美人”类短视频只要认真做,就会有市场。李子柒的短视频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李子柒人美,又会做美食。其他各种美食类的短视频,即使厨师外貌一般,也会有市场。想想,“舌尖上的中国”为什么火?


“食色,性也”,大家都知道,谁说的?不是孔子。而且这句话谈的是”人性“。


“食色,性也”大意是:食欲与色欲,是每一个人与生俱来的本性。这句话出自《孟子·告子上》,《孟子·告子上》是《孟子》书中的一卷。《孟子》是记载孟子及其弟子的活动,表现他们的学说和思想的一部著作。


那么,这句话是孟子说的吗?不是。这句话是告子说的。


告子是谁?告子姓告,“子”是古代对有学问的人的尊称,告子是孟子的学生。


《孟子》共分七卷。《告子上》是第六卷《告子》的一部分,其中说:“告子曰:‘食 色,性也。'”孟子与告子辩论,“食色,性也”是告子的论点之一。告子主张“性无善无不善论”,也就是人性没有善和恶,他的观点与荀子主张的“性恶论”及孟子主张的“性善论”是对人性的三种认识。告子提出“食色,性也”这句话,证明性无善无不善论,食、色只是人类生存所必需,没有价值观上的好与坏。


至于“美人”类短视频,有的人亲自尝试过,发了一段长度为5秒,没有配乐,没有才艺展示,只是一个人在走路的短视频,短视频里的人外表看起来还可以,并没有到漂亮的程度。一个下午,点击量一万三千,还有了一些粉丝。这种短视频毫无技术含量。然而,告子说了,人性喜欢。

 

第二点:能引起争议的短视频有市场。说得直白点,能让人“挑剔”“指责”“贬损”,甚至是“骂”(包括粗口)的短视频,会有市场。


您可以随便上几个短视频平台,刷刷看看评论区。您会发现,不仅普通人的作品会被“挑剔”,名人的作品也是一样,不管是著名演员,还是著名学者、老板,都会有人在评论区发表不太好听的评论。例如,说上海某著名美女大学教授说的是“毒鸡汤”。



关于网络话语暴力、话语权滥用问题,人们已经讨论得很多了。网友拥有了话语权,自然是要行使的,“好为人师”是人性的表现。


“人之患在好为人师”,如果只是“好为人师”,还没有那么可怕,更可怕的是:“人之所患,患于不知己未有可师而好为人师者”。尤其是在日常生活中难有表达机会的人,一旦有了表达的机会,可能会毫不犹豫甚至可能是胡乱地指点一番江山。


至于表达得是否有道理,是对还是错,是否伤害到别人,有的人是不会在意的。





网络话语权已经导致了“黑洞”现象。


新媒介环境中,每个人看似都可能是表达者,其实,也可能是被评价者。网络反噬能力,在技术设置、流量经济等的裹挟下,会吞噬掉一切,形成一个看不到摸不着的黑洞。


这个黑洞的评论会被所谓的“大多数”所掩盖,这个黑洞里面往往既缺乏正义,也鲜见善良。黑洞的中心,往往是无辜的主动或被动的表达者,也包括评论者。


这个世界有太多不了解新媒介及其背后运作规则的人。新媒介的运作,从表面上看,似乎大多数人的知情权与表达权得到了满足,其实不然。B 站 UP 主卡夫卡松饼君(已病逝)遭网暴的话题曾引起舆论反思,本是一个乐观抗癌的形象,仅因为一件小事突然逆转。网暴之所以叫“网暴”,因为它不是理性的,有时不分对象,不问理由,而且网络口水反噬的威力大到惊人。


至于推送、上热搜,看似平台通过的是大数据学习、算法推荐的方式,其实,这只是互利网运作短视频的一部分。媒介技术最终还是人控制的,如果想“限流”某内容,技术上完全可以实现。同理,如果想推送某内容,技术上也可以实现。


互联网看似开放,其实仍然有“把关人”存在,此“把关人”判断是否给流量的一个重要标准在于是否“赚钱”。既然渠道依然不在广大网民的掌握中,所以,渠道在某种程度上依然为王。


如果您做的短视频没有机会被别人看到,而别人做的短视频有大量的机会,能被受众看到,类似在“电视台播放”,传播效果肯定不一样。所以,有的短视频作者会花钱买流量,相当于买粉丝。有的情况下,只有花钱平台才让您的作品被更多人看到。


有的平台就有这种合理合法的订单,您可以选择投放目标是点赞数的增长,还是粉丝或者评论的增长。


毕竟,短视频运作的背后,是商业利益,平台是要赚钱的,赚作者的钱,还是观众的钱,那是无所谓的。而且,作者和观众已经分不清了。

 

对于平台来说,话题感是求之不得的事情。话题就带来流量,争议就是关注,在流量为王、变现迅速的时代,平台会以最大的热情来为赚钱做“技术设置”,不然,为什么主动设置热搜等促成争议的话题?


互联网上,对自媒体来说,中规中矩的短视频是很难有市场的,更别说“火”了。观察有的中规中矩的短视频,如著名国家单位的短视频、著名大学教授介绍知识的短视频、国家一级演员正常表演的短视频“门可罗雀”,虽然内容做得很认真。如果短视频的内容正常又正确,无趣,也无甚可骂,如果只显得作者牛,不能让评论者“为人师”,如果......这些都意味着没有“话题感”啊,传播它作甚?短视频的生存逻辑可谓“顺人性者昌,逆人性者亡”。


尤其是不了解新媒介的人,要慎用网络。黑洞如何运转,您可能不熟悉,也控制不了。


在新媒介环境中,人们通过网络表达想法。网络使各种观点和情绪跨越地理、社会和意识形态的界限,广泛传播。社交网络中的信息多半是带有情绪的。人们通过网络表达和分享气愤、快乐、讽刺,情绪和情感成为人类数字形象和人格形象存活的基础。如果没有情绪,似乎社交媒体世界就要崩溃。值得注意的一点是,有研究表明,愤怒传播的速度大于欢乐传播的速度。


《环球时报》上有一段评论切中肯綮:“网络黑洞常常被人利用,饭圈文化、网络水军、网络勒索、差评与黑稿都在传播矩阵和网络平台设置的规则中存活,有的甚至成为产业。当表达权被买卖,当表达者不受到尊重,当平台只看流量,当人被作为手段而非目的之时,网络话语权就失去了其本来的意义。没有了真实的表达,也就谈不上自由,每个人既噤若寒蝉,又吃着人血馒头,越来越多的看客,旁观着缺乏伦理与善良的盛宴,每个人都成为流量的生产工具,或是被消费,或是消费别人。这样的互联网传播生态,相信每一个善良的人都不会喜欢。




 

参考文献:

一得. “食色,性也”出自何人之口?[N]. 语言文字周报,2020-05-16(006).

朱巍. 互联网话语权为何会变成黑洞[N]. 环球时报,2021-02-19(015).

张礼永.“人之患在好为人师”别解[J].书屋,2020(11):16-19.

梁颐:《理解媒介环境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20年10月第1版。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媒介技术

博客主人破茧短视频培训
破茧短视频为你分享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的视频拍摄、剪辑和运营技巧,另有短视频培训学习教程,海量干货助你玩转短视频运营!。
  • 51952 文章总数
  • 4876087访问次数
  • 2205建站天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