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短视频综合 > 正文

一个自媒体青年的逆袭之路

2020-12-12 16:42:56 暂无评论 短视频综合

1


1919年3月,26岁从北平回到湖南长沙,毛泽东的心里应该有很多不甘。


经恩师杨昌济介绍,前一年8月,毛泽东兴致勃勃来到北平,希望大展拳脚一番。


但这个湖南第一师范排前三的佼佼者,到了北平才发现自己真的不算啥。


和北大清华比起来,湖南第一师范连提鞋都不配。


别说发展,连生活都很困难。


在北京的时候,和7个人挤一个大通铺,晚上睡觉翻身要先和两边打招呼。


是不是像极了苦逼的北漂?


经人介绍,到北大图书馆找李大钊安排工作。


李大钊也不知道他是谁,熟人介绍不好推辞,让他干图书馆助理员。


其实就是打扫图书馆、整理书刊的勤杂工,一个月8块钱。


当时北大教授月薪平均2、300块。


不过毛泽东倒是很高兴,一来有了工作,生活费有着落了。


二来想着图书馆肯定能结识很多厉害角色,想想都兴奋。


果然见到了傅斯年、罗家伦、陈公博、张国焘,这都是新文化运动的头面人物。


不过和你见到马云一样,你认识他,他不认识你。


没人留意这个操着浓重湖南口音的年轻人。


在北大兴冲冲地参加了哲学研究会和和新闻学会,旁听了一些课程,别人也听不太懂他的发言。


直到多年后,在延安向埃德加·斯诺提起这段北漂经历时,毛泽东依旧有种深深地挫败感——


“我的职位低微,大家都不理我。我的工作中有一项是登记来图书馆读报的人的姓名,可是对他们大多数人来说,我这个人是不存在的。”


“我打算去和他们攀谈政治和文化问题,可是他们都是些大忙人,没有时间听一个图书馆助理员说南方话。”


关系好一点的是北大的湖南老乡邓中夏,两人来往比较密切。


估计是只有他能听懂毛泽东的口音吧!


3月的北平,春寒料峭,比这苦寒更冷的是毛泽东的心情。


带着一颗火热的心来,浇一头冷水而回。


此时,距离五四运动爆发,还有不到两个月。


长征途中成为对手的张国焘,此时是北京学生联合会讲演部部长。


作为李大钊的得意门生,张国焘即将在五四运动中成为风云一时的人物。


而毛泽东则悄悄离开了这个激荡着时代风雷的政治中心,与五四运动失之交臂。


不过,其实留下也未必能够有什么作为。


圈子不同不必强融,热闹是他们的,毛泽东什么也没有。


北平不欢迎我,那还是回湖南去吧,未必不能闯出一番天地。


2 ?


回到湖南长沙,依旧生计无着,吃饭住宿都成问题。


朋友周世钊介绍毛泽东到修业小学,当了一名历史老师,好歹有个落脚的地方。


当时小学教师的薪资极其低微,物质上困苦,精神上更苦闷。


当年如果有吐槽大会的话,相信毛泽东肯定能拿冠军。


他曾这样吐槽教师生活——


诸君!我们是小学教师。我们整天的教课,忙的真很!整天的吃粉笔屑,没处可以游散舒吐。


这么一个大城里的小学教师,总不下几千几百,却没有专为我们而设的娱乐场。


我们教课,要随时长进学问,却没有一个为我们而设的研究机关。死板板的上课钟点,那么多,并没有余时,没有余力——精神来不及!——去研究学问。


于是乎我们变了留声器,整天演唱的不外昔日先生们教给我们的真传讲义。


我们肚子是饿的。月薪十元八元,还要折扣。有些校长先生,更仿照“刻减军粮”的办法,将政府发下的钱,上到他们的腰包去了。


苦逼的青年教师,活脱脱一个被社会毒打的打工人啊!


如果是你,会怎么办?还能怎么办?吐槽完继续该干啥干啥呗!


但毛泽东不一样,身处底层,依旧仰望星空。


每天教完书,在他仅能容身的小单间里,不停地读书写作。


与此同时,毛泽东还积极地开展政治组织活动。


和长沙的新民学会会员联络走访,介绍自己在北京、上海所见所闻。


在北平虽然没有一席之地,但回到长沙,毛泽东就是见过大世面的人。


五四运动爆发后,毛泽东参与组织了湖南学生联合会,积极响应并发动湖南的学生运动。


学联成立后,兴冲冲把章程、宣言和成立大会新闻稿送长沙《大公报》和其他报纸。


结果除了《大公报》在类似读者来信的栏目登了一下章程,其他报纸压根没影,都被检查员扣下了。


毛泽东感到,要让更多人行动起来,让更多的民众觉醒起来,仅仅靠学生罢课游行,还远远不够。


要用革命思想武装群众头脑,必须有自己的舆论阵地。


别人不给发稿,就自己办报。


在紧张筹备10多天后,7月14日湖南学生联合会刊物《湘江评论》出版了。


它模仿的是当时最流行的政论杂志《每周评论》的风格。


毛泽东担任主编,主笔写的创刊宣言语惊四座、震惊长沙——


自“世界革命”的呼声大倡,“人类解放”的运动猛进,从前吾人所不置疑的问题,所不遽取的方法,多所畏缩的说话,于今都要一改旧观,不疑者疑,不取者取,多畏缩者不畏缩了。这种潮流,任是什么力量,不能阻住,任是什么人物,不能不受它的软化。


这气魄、这格局,一开口就是世界与人类,哪里看得出一点满腹牢骚的小学老师样子。


《湘江评论》创刊号印了2000份,秒光,加印2000份,继续卖爆。第二期开始改印5000份。


在长沙这样一个小地方,一份学生办的报纸能有这样的销量,相当于十万+的影响力啦!


出道即爆款!杂志传到北京,李大钊看过后,说这是全国最有分量、见解最深的刊物。


《每周评论》杂志有个评论员写到——


《湘江评论》的长处是在议论的一方面。第二、三、四期的《民众的大联合》这篇大文章,眼光很远大,议论也很痛快,确是现今的重要文章。


这个评论员正是在北大没有拿正眼瞧毛泽东的新文化运动领袖胡适。


得到李大钊、胡适这样的大V点赞,毛泽东稳了。


这个没有背景、没有学历,受尽冷眼的年轻人,终于用文章证明了自己的实力。

3

?

《湘江评论》仅仅发行到第五期,就被当局盯上并查封了。


主编《湘江评论》一个月,一共写了41篇文章,差不多一半的稿子都是毛泽东写的。


七月的长沙,忍受着酷热和蚊虫叮咬,毛泽东彻夜写作。


写好稿子还要编辑、设计版面、校对,甚至印好了还要自己上街叫卖。


不知道发际线是不是那时候就开始后移了。


这报纸基本上就算是毛泽东的自媒体了。


不过和现在自媒体,整天想着流量、变现不同,毛泽东办报从没想过挣钱的事。


在鸽子笼一般的小破房子里,就着微弱的煤油灯奋笔疾书。


毛泽东的头脑中思考的却是全世界的大势。


世界什么问题最大?吃饭问题最大。什么力量最强?民众联合的力量最强。什么不要怕?天不要怕、鬼不要怕、死人不要怕、官僚不要怕、军阀不要怕、资本家不要怕。


一个自己肚子都吃不饱的青年,一个偏居湖南一隅的小学老师,关心的却是“人类应如何生活”的问题。


在他的文章中,探讨的是文艺复兴、思想解放,宗教、文学、政治、社会、教育的改革,关注世界发展格局。


在这个时候,毛泽东还是一个改良主义者。


他希望通过“向强权者为持续的‘忠告运动’,实行‘呼声革命’”,能够改变当时的社会政治面貌。


不过,强权者并没有给他这样的空间和自由,后来被迫走上暴力革命的道路,那是后话了。


在《湘江评论》连载的重磅文章《民众的大联合》,今天读起来还是振聋发聩。


国家坏到了极处,人类苦到了极处,社会黑暗到了极处。补救的方法,改造的方法,教育,兴业,努力,猛进,破坏,建设,固然是不错,有为这几样根本的一个方法,就是民众的大联合。


他从政治的角度,呼吁民众联合打破资本家的联合。


介绍了世界各国的革命行动,从美国南北战争、俄罗斯十月革命,到德国、印度、朝鲜等等各国的革命行动。


目的只有一个,唤醒民众、开启民智、组织民众。


毛泽东敏锐地看到,只有把民众组织起来,才能改变中国的命运。


虽然此时他还是呼吁,并没有更加明确的行动纲领。


但仅仅是呼吁,已经引发了湖南军阀张敬尧的恐慌。


《湘江评论》被封,他又受邀到湘雅医学院的刊物《新湖南》当主编,同样是5期之后,又被当局查封。


毛泽东的文字可谓“票房毒药”。


敌人越是恐惧,越可见毛泽东笔锋之利、风头之劲、影响之大。


4


为了这一次的爆发,毛泽东积累了很多年。


在湖南第一师范读书的时候,毛泽东没有别的爱好,最大的一笔开销就是买书买报纸。


毛泽东不爱抽烟喝酒串门子,唯一的爱好就是看报读新闻,了解天下大事。


从1911年到1927年上井冈山,他从没中断阅读北京、上海和湖南的日报。


报纸是那时最快捷的新媒体。


毛泽东凭借每天读报保持信息同步,进而保持思想与时代同步。


这也为他后来办报打下了深厚的基础。


当然,仅仅这样还不足以让他一文成名天下知。


毛泽东征服那些大V的是——思想。


这思想,来自他大量的阅读和思考。


最开始他是梁启超和康有为的信徒,后来又对无政府主义感兴趣。


在这些思考和学习中,脑子填了一大堆互相矛盾的东西。


但他的哲学观点正在慢慢形成。


毛泽东始终有一种蜜汁自信,自己一定能够成为那个改造世界的人。


与蔡和森筹备新民学会的时候,有一天晚上两人彻夜长谈。


毛泽东激动地说:“现在国民思想狭隘,安得国人有大哲学革命家、大伦理革命家,如俄之托尔斯泰其人,以洗涤国民之旧思想,开发新思想?”


看谁谁都不顺眼,时无英雄啊!


典型的一个愤青,搁现在很有可能就是个键盘侠。


可毛泽东与键盘侠不同的是,他不仅说,还会去行动。


组织学生运动,开办工人夜校,教工人读书写字。


为了了解社会,和萧瑜两人结伴穷游一个半月,不带分文,用双脚丈量大地。


毛泽东还痴迷于锻炼,哦不,折磨自己的身体。


常年洗冷水浴,暴雨天爬山,湘江里游泳,夜晚露宿,脱衣服暴晒。


简直有点自虐倾向,就像自讨苦吃的斯巴达精神。


不仅有思考、有观点、有自信,而且身体好、精神佳、能熬夜,做好自媒体的标配无疑。


后来多少个日夜熬夜写稿,观点和身体都不透支的秘密正在于此。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别说你没用这句话鼓励过自己,相信自己终有一天能当大任。


只是现在的你早就已经把它当做年少轻狂的妄想了。


而毛泽东一辈子没忘。


“与天奋斗,其乐无穷!与地奋斗,其乐无穷!与人奋斗,其乐无穷!”毛泽东在日记里写到。


文章如何能够写得精彩,你的思想需要一点锋芒!文以载道,你的心里得先有道不是?!


再加上毛泽东写作的语言是当时最时髦的白话文,通俗易懂、便于传播。


类似现在的新媒体口语化写作,就像是在和读者对话。因此传播力自然很强。


用文章放大自己的影响力,在《湘江评论》的办报历程中,自媒体青年毛泽东感受到写作带来的影响力。


用现在最流行的说法,写作让毛泽东成功打造出自己的个人品牌。

5


写作这个习惯,毛泽东一直延续了很多年。


想不清楚时候,写、写、写,写着写着就想清楚了。


当别人不理解的时候,写、写、写,写着写着就说服了。


用文章传播思想,用文章让更多的人了解并跟随他。


井冈山的时候,林彪写信问“红旗到底打多久?”这也是很多人心里的问号。


毛泽东写下《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用客观准确地分析革命形势,打消了很多人的疑虑。


抗战时期,面对国内的失败情绪、急于胜利的急躁情绪,毛泽东写出了《论持久战》,批驳了各种错误认识,阐明了争取抗战胜利的道路。


从《湘江评论》略显稚嫩的政论文章,到阐述哲学方法论的《矛盾论》《实践论》,再到规划中国前途命运的《新民主主义论》《论人民民主专政》。


毛泽东完成了从一个自媒体青年到革命领袖的思想蜕变。


越来越多的人被他的思想所吸引,被他的主张所折服。


团结在他周围的人越来越多,形成了一股无坚不摧的力量。


他的老对手蒋介石,也不是不知道文章的力量。


怎奈青帮头子出身,蒋介石的写作基础实在是打得不牢。


蒋介石的文章和书,基本上都是陈布雷、陶希圣代笔。


陈布雷作为曾经的著名报人,文笔是不差的。


陶希圣是教授出身,理论是不弱的。


但他们与毛泽东比,差的不是文笔和理论,是领袖的气魄!


抗战胜利后,国共重庆谈判,毛泽东发表《沁园春·雪》,轰动山城、传颂一时。


蒋介石见不得毛泽东出风头,立刻组织人写稿批判毛泽东帝王思想,又让人填词发表,但是没有一篇能够与之匹敌。


写作成为毛泽东一生最锐利的武器。


(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1949年4月22日夜,收到渡江战役前线战报的毛泽东掩饰不住内心喜悦。


一挥而就为新华社写了这篇《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消息稿。


不知提笔时,毛泽东是否会想起30年前,《湘江评论》那个纵论天下的青年。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当年瞧不起他的那些人,早已不在他的眼中。


从以笔为剑的自媒体青年,到以笔驭剑的领袖。


毛泽东用30年的时光,圆了自己当初在《民众的大联合》中吹的那个牛×——


我敢说一句怪话,他日中华民族的改革,将较任何民族为彻底,中华民族的社会,将较任何民族为光明。中华民族的大联合,将较任何地域任何民族而先告成功。


诸君!诸君!我们总要努力!我们总要拼命向前!我们黄金的世界,光明灿烂的世界,就在前面!



如今光明灿烂的世界交到了我们手中,诸君,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呢?!

PS. 很久没有更新了,谨以此篇作为重新开始思考与写作的起点,不定期更新人文历史类文章,希望大家喜欢。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河东西

博客主人破茧短视频培训
破茧短视频为你分享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的视频拍摄、剪辑和运营技巧,另有短视频培训学习教程,海量干货助你玩转短视频运营!。
  • 51952 文章总数
  • 4875955访问次数
  • 2205建站天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