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微信运营 > 正文

微信的成功,微信是如何成功的

2021-07-29 15:33:58 暂无评论 微信运营

微信是如何成功的

微信成功的原因
1、产品品质:
微信无论在细节还是功能方面,都具备可圈可点的亮点,正是这些产品功能上的特色,在早期吸引了初期用户,这是基础。在后续的产品改进中,每个版本的微信在品质方面,都有着杰出的创新,比如此前承载着一个小故事的一条乡村小路的图片。
同时其他方面也有着类似状况

2、推出时间迅速并且专注:
不像雷军后来弃米聊不闻不问,全部心思在小米手机。这是我个人认为微信能超过米聊的主要原因。
微信诞生时间虽然晚于米聊一个月,但这个时间也早于其他移动通讯软件,首先在时间方面占据了一定优势;而且微信在后来的版本中一直保持专注姿态,无论平台版本还是功能扩充,每个大版本都有质的变化。
而米聊所属公司小米,此时正将精力投放于小米手机身上,从而分散了自身精力也忽略了微信的杀伤力,这是我个人认为微信后来超过米聊的主要原因之一。

3、腾讯邮箱、QQ等平台推波助澜:
这个无须多说,接受QQ消息、QQ邮箱WEB端的直接推荐等等方式,直接推动了微信的成长速度。

4、微信强大的市场营销和产品推广工作;
无论是腾讯内部的工作人员,还是外包服务的产品推广公司,对微信的市场推广工作都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工作。从此前微信传播过程中的载体、内容、方式、创意等等方面来看,我认为腾讯公司在市场营销这一块的宣传推广,也直接促进了微信的成长速度。

5、优秀的团队战斗力:
微信负责人张小龙本身就是一个传奇,加之腾讯提供的微信团队在通讯类产品上也有着一定经验(Foxmail、QQ邮箱等)

6、对用户需求的了解和把握:
据闻张小龙每个礼拜都会特意搜索用户对微信的反馈信息,对于有价值的新闻和博文,都会仔细阅读;同时其在微博上针对用户提出的疑问和批评,大多情况下也会亲自解决回复,所以微信在对用户了解和服务提供方面,也为日后微信的发展打好了基础。
期间听闻一个传闻,针对微信消息,是否设置对方用户在阅读之后,微信消息显示阅读状态,微信内部团队就讨论了3天,不过此消息个人无法证实是否真实,但目前来看可信度高。

7、移动互联网趋势:
如同传统互联网需要QQ,移动互联网也需要一款即时通讯,微信发展时其他竞争者大多还未成气候,而通讯本身以通讯网络起家,在这方面占据天时、人和。

如何看待微信的成功

二 微信成功的原因
1、产品品质:
微信无论在细节还是功能方面,都具备可圈可点的亮点,正是这些产品功能上的特色,在早期吸引了初期用户,这是基础。在后续的产品改进中,每个版本的微信在品质方面,都有着杰出的创新,比如此前承载着一个小故事的一条乡村小路的图片。
同时其他方面也有着类似状况

2、推出时间迅速并且专注:
不像雷军后来弃米聊不闻不问,全部心思在小米手机。这是我个人认为微信能超过米聊的主要原因。
微信诞生时间虽然晚于米聊一个月,但这个时间也早于其他移动通讯软件,首先在时间方面占据了一定优势;而且微信在后来的版本中一直保持专注姿态,无论平台版本还是功能扩充,每个大版本都有质的变化。
而米聊所属公司小米,此时正将精力投放于小米手机身上,从而分散了自身精力也忽略了微信的杀伤力,这是我个人认为微信后来超过米聊的主要原因之一。

3、腾讯邮箱、QQ等平台推波助澜:
这个无须多说,接受QQ消息、QQ邮箱WEB端的直接推荐等等方式,直接推动了微信的成长速度。

4、微信强大的市场营销和产品推广工作;
无论是腾讯内部的工作人员,还是外包服务的产品推广公司,对微信的市场推广工作都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工作。从此前微信传播过程中的载体、内容、方式、创意等等方面来看,我认为腾讯公司在市场营销这一块的宣传推广,也直接促进了微信的成长速度。

5、优秀的团队战斗力:
微信负责人张小龙本身就是一个传奇,加之腾讯提供的微信团队在通讯类产品上也有着一定经验(Foxmail、QQ邮箱等)

6、对用户需求的了解和把握:
据闻张小龙每个礼拜都会特意搜索用户对微信的反馈信息,对于有价值的新闻和博文,都会仔细阅读;同时其在微博上针对用户提出的疑问和批评,大多情况下也会亲自解决回复,所以微信在对用户了解和服务提供方面,也为日后微信的发展打好了基础。
期间听闻一个传闻,针对微信消息,是否设置对方用户在阅读之后,微信消息显示阅读状态,微信内部团队就讨论了3天,不过此消息个人无法证实是否真实,但目前来看可信度高。

7、移动互联网趋势:
如同传统互联网需要QQ,移动互联网也需要一款即时通讯,微信发展时其他竞争者大多还未成气候,而通讯本身以通讯网络起家,在这方面占据天时、人和。
三 用户调查体验
1、问卷、座谈、走访
利用问卷、座谈和走访的形式了解微信在人群中的占比率、以及用户的评价等第一手信息。三种方式则主要以走访为主,问卷和座谈为辅,受访人群在职业上分为在校同学、社会人士;年龄上从14岁到55岁。在受调查人中知道微信的人有90%以上,而微信在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普及率比30岁以下的年轻人少很多。在青年人中,绝大多数用户选择使用微信的主要原因为使用方便和免费,但是也有23岁如伊某主要是利用“漂流瓶”娱乐,消遣时间。在受访人群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不使用微信的李某,今年50岁。她认为手机上的联系可以通过手机电话短信,没有必要使用微信。40岁以上使用微信较少的原因:一是很多中老年人对新技术的接受度不高,觉得智能手机操作不便;二是周围环境中使用微信的人不多。调查显示微信并经常使用微信的比例为74%。此外,走访发现,微信的使用率和普及率都远高于其他即时通讯软件。
2、亲身体验感受
从微信最初版本直到最新的5。0版本有2年的微信使用经历,见证了微信从一个简单的文字传递软件发展到如今用户过亿的即时通讯软件,同时笔者发现身边朋友渐渐加入微信的行列。作为腾讯亿万用户中的一员,用户的感受永远是最真实的,因此笔者将结合自己的切身感受和自身对智能手机的了解契机,分析微信成功的原因以及分析微信在科技和文化上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四 巨大的市场价值
当你的某种产品拥有两亿的用户数时,要想从中获利并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微信背后的市场价值深不可测,腾讯更是将它当成公司未来发展的支柱,毫不夸张的说,微信的发展决定腾讯未来的命运。首先,微信并不是QQ 用户的简单平移,微信旨在重建现有的关系网,建立一个更加牢固、更加活跃的关系网络。QQ 很多时候就是一个联络工具,人人网越来越像一个门户网站,微博是一个人们可以表达自我的地方,可是它不够私密。而微信就不存在这些问题,它小巧而又拥有强大的功能,即公开有能保证隐私,可以说很多方面都优于传统社交工具。它能够满足人们内心深处神秘的交友的冲动,又可以维持现实生活中朋友之间的关系链。随着智能手机逐渐的普及,我想微信很可能取代传统的社交工具,它的市场价值不可估量。庞大的用户数量是酝酿商机的土壤,人们的社交方式的转变非常值得商家关注。微信给商家提供了一个比微博互动性更强、曝光率更高的广告平台。虽然现在有企业微博等多种宣传手段,但是都有一些相同的问题,比如互动性不强,关注度不够。一个企业可能会有很多粉丝,但是好多都是不活跃的,很难参与到评论中去。这样的广告模式其实还是停留在传统时代的模型上面,与平面广告差别不大,只是借了微博这一件光鲜的外衣而已。企业官方微博的这些问题使得企业对其热情不高,从而形成一个恶性循环,而微信就要比它灵活得多。它可以作为一个很好的 B2C 平台,各大电商想要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抢占先机,和微信打好关系至关重要。所以,微信的营销价值不容小视。未来的互连网时代一定是一个移动互联网的时代,是一个“人联网”、“物联网”甚至是交互联网的时代。微信已经走在了移动互联网的门口,即将带领我们步入一个新的时代。LBS 是未来的互联网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需要一个很好的载体来帮助我们实现,这个载体就是微信。在社交上微信实现了人与人之间点对点的沟通,它引领了移动社交的潮流。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人类对生活品质的追求越来越高,点对点的服务也逐渐成为我们追求的目标。点对点的服务带来的将是个性化的生活和更加快捷方便的生活方式。其实腾讯是在下一盘很大的棋。微信这么多的优点,如此巨大的潜在价值,或许都不是腾讯追求的主要目的,马化腾想做的,是将这些市场价值全部整合起来,形成一个所谓的O2O (online to offline )闭环,实现“二维码+账号体系+LBS+支付+关系链”一体化,完全打破线上和线下的障碍,让微信账号成为我们最重要的账号。虽然这个设想有些天马行空,但是它里面蕴藏的无穷的价值值得腾讯将未来赌在它的身上。他要构建自己的商业帝国,这个商业帝国以微信为基础,他们现在要做的的就是在这个基础上添砖加瓦,让它变得更加牢固可靠。上图很好的展示了未来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核心组成部分,微信就是要将这些东西联系起来并形成一个良好的商业生态系统,并以此带动其它行业的发展。微信最终会改变我们的生活。

微信获得极大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微信平台不仅完全改变了中国人在线交流和社交的方式,还改变了他们日常支付和消费的方式。微信已不再是一款应用。虽然微信的巨大成功更集中于中国的市场,但它创造出新类别的“消息即平台”概念。那么微信为什么会成长的如此迅速呢?

1、自我竞争微信基于移动端的消息应用,在最初并非腾讯的核心业务,但后来微信重塑了中国的消息服务。在认识到移动互联网不断成长的重要性后,腾讯在2008年发布了移动版QQ,但总是优先PC体验的功能阻碍了这款应用的发展。

后来,腾讯在当时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让QQ邮箱团队的一个小研发团队开发一款新移动应用,不惧它日后可能与公司其他产品所产生的竞争。

这个只有7名技术人员的团队,仅用了3个月的时间就开发出了第一代微信。与2011年1月发布,最初仅仅是一款简单的消息和图片分享应用。这个精益专注的团队,很快便发布了对中国移动服务影响最为深远的产品。

微信并不是中国市场首款移动消息应用。当时还有已经拥有500万注册用户的米聊。因为激烈竞争,微信发布之初并未受到用户追捧。微信团队意识到为了让用户从短信等其它聊天解决方案转向微信,就必须提供文字消息以外的服务。

2011年5月,也就是在推出微信服务3个月后,微信又增加了语音消息功能,让用户能够发送短音频消息。使用语音消息是微信的战略之一,因为当时手机键盘输入汉字较为复杂,发送语音消息更直观,方便用户日常使用。因为微信是首款提供语音、短信和图片一体解决方案的产品,它的日下载量很快便达到5~6万次。

如今,移动版QQ依然活跃在市场上,并很好地满足了年轻用户群体的需求。腾讯主动致力于区分两个平台之间的用户体验:QQ提供了更多的娱乐功能(如动画视频表情、面部美颜工具等);相应的,微信更专注于向用户提供日常生活的实用服务(如内容订阅和生活缴费等)。

2、为群体而生(“群体效应”)微信创始人张小龙一直坚定不移的围绕着“群体效应”开发产品。正因为如此,微信团队更关注一项功能如何被一群用户,而非单一用户使用的情况。这同样增加了使用率——随着越来越多的用户使用这些功能,其他用户也会跟上潮流。

通过使用“附近的人”这一功能,微信使用一种略微不同的方式让用户保持参与。通过应用,用户可以使用“附近的人”功能查询到周围同样在使用这一功能的微信用户。这种基于地理位置的功能满足了用户的好奇心,在平台上提升了他们的社区意识。该功能也帮助微信的日新增用户数量突破10万。

在发布“附近的人”功能后,微信还推出了微信与QQ账号的关联服务,让用户能够把QQ中的现有社交网络转移至微信。更为重要的是,微信只向同时使用两款产品的用户提供了这项功能,让用户可以为满足不同的需求而同时使用这两款应用。

这一做法极大的推动了微信用户数量的增长,让微信注册用户数量在2011年6月达到5000万人。自此,微信取代米聊成为中国移动即时通讯应用的龙头。“摇一摇”功能使用了全球定位系统和加速计,让用户通过晃动手机随机寻找一位用户与其聊天。该功能有两个目的。

第一:让新用户能够通过这种方式在微信上与他人建立联系,使用产品;第二,通过在线下世界创造关注元素,给微信带来了附带效益。

在2011年10月发布“摇一摇”后,该功能在发布的首月使用次数便突破1亿次。“摇一摇”功能作为创新性的成长战略,曾为微信扩大用户数量立下汗马功劳。另一项同样助力微信增长的“漂流瓶”功能,则让用户通过把虚拟瓶子扔向海中来随机交换信息。

2011年11月,在发布所有上述重要功能后,微信单日新增用户数量达到创纪录的20万人。

3、从用户的内心渴求扩展功能张小龙热衷于用户表面行为背后的内在诉求,这也让微信常常推出的服务能够自然而然地符合用户需求。在发布的第二年,微信推出了图片分享功能“朋友圈”,能够在视觉上向私密的好友圈分享故事。微信朋友圈中只有共同的好友才能看到朋友圈的评论和“点赞”,“朋友的朋友”则无法看到。

在发布“朋友圈”功能之前,微信安排仅有10人的团队花费4个月时间开发出30种不同版本的“朋友圈”。这也展示出了微信产品迭代的效率。为了坚持不懈的专注于开发工作,微信也一直让产品开发团队保持精炼。虽然微信现在推出了一些新功能,但每一项核心产品功能其实和早期版本都并没有太多不同之处。在“朋友圈”上线之初,许多微信用户主要是分享外部博客与新闻网站的内容。

微信团队渴望原创内容,让内容制造者与受众直接联系在一起。这个解决方案便是微信公众账号。微信公众账号发布于2012年,像Twitter一样让粉丝能够无缝“单方追随”,有效的“订阅”来自他们喜欢的名人内容。

不过与Twitter或是微博不同,名人能够向粉丝发送看上去就像是常规微信信息的文字、语音和视频更新,创造出一种个人和私有对话的感觉。虽然名人们在微博上已拥有数以百万计的追随者,微信的这项创意还是让他们中的许多人选择创建了自己的微信官方账号。

名人微信公众账号的成功,让微信选择把此项功能向品牌和商家进行扩展。虽然频率有限,但这使得出版商能够直接向粉丝定期广播有价值的内容。微信公众账号同时也让用户能够与服务提供商进行沟通,来完成预订服务、客服、反馈、调查等一系列的事情。Twitter和微博被当作是商家的宣传和品牌推广工具,而微信公众账号成为了商家与用户直接沟通的渠道。

4、伟大的想法来自于解决自身的问题当微信月活跃访问用户达到3亿时,一个在中国农历新年之后帮助自己管理团队发红包的简单功能,让微信用户迅速的翻了近一番。微信红包源自于腾讯的企业惯例:所有的管理层会在农历新年后的第一个工作日向员工和下属发放小额现金红包。

随着公司规模的不断扩大,发放如此多的红包让高管们感到精疲力尽。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寻求通过技术解决方案来解决这一问题——没人意识到这日后会成为微信红包的原型。

第一代微信红包由一个20人的团队在3周时间便开发完成。它最初在微信公众账号用户群体中进行内部测试,并很快就受到了欢迎。微信团队并不急于发布一款产品的多个不同版本,而是选择做自有产品的狂热用户。他们经常会在深夜作为单个“用户”使用产品,关注细节和查找漏洞。

在产品发布之前,他们还观察好友和家人使用它的情况。在2014年新年下午4点至深夜,超过500万用户使用了微信红包。如今的微信红包有若干个种类,其中包括随机金额和固定金额两种。随机金额红包的情况下,发放人每次可以在群里可发放人均金额不超过人民币200元的红包,该红包可以被随机分为若干个。

这种红包类似于抽奖加上幸运签,可以算是“群体效应”的另一种展现形式——你不知道你打开红包的时候,会拿到多少钱,而抽到更多的钱则被视为是好运的代表。这个拼手气的游戏,让红包变成了亲朋好友聚在一起的时候,一个有趣的社交游戏。这也是“群体效应”在实践中的另一个体现。

同时,因为红包可以在群组里发放,随着越来越多的用户收到红包,这项功能的使用率也随之上升。微信红包在2015年中国农历新年迎来实质性的增长,用户发送的红包数量超过10亿个。微信支付的初期增长是由亲密社交关系网络所推动——朋友和家人给彼此发红包,他们也愿意把银行账户与微信支付绑定在一起,以使用这项功能为彼此送上祝福。

在微信扩展支付功能,让用户可以向实体店商家通过微信付费之后,微信支付开始迅速发展。与滴滴出行的合作,则让微信支付网络进一步扩大。与滴滴出行的结盟,为微信开辟了更广阔的合作空间。现在用户能够通过微信完成支付水电费、电话费等一系列账单。

仅仅两年时间,微信便成为中国支付市场最重要的竞争者之一。截至2016年年底,腾讯已拥有6亿月活跃移动支付用户,日均交易量超过6亿笔。

5、在潜移默化中变现商业变现与用户增长并非相互排斥。微信早已为商业化做好了准备,甚至是使用它作为杠杆来改进整体产品体验。微信游戏为微信和腾讯整体团队的专业能力搭建起桥梁,携手合作让用户能够在微信平台上玩游戏。微信把游戏的社交元素带到了新的层次——用户可以和大家一起玩游戏。这种微妙的功能变化让游戏开发者和微信同时受益。

举例来说,腾讯推出的游戏《节奏大师》在发布一年后拥有70万日均访问用户,而加入微信游戏中心后,这款游戏的日均访问用户达到了1700万,增长20倍以上。此外,微信在2015年1月发布了朋友圈原生广告,它也是微信业务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

虽然原生广告不是微信成长的主要推动力,但它也没有限制微信的成长轨迹。为最小化对用户体验的影响,微信对每天用户朋友圈中的原生广告数量进行了限制。尽管微信控制了广告数量,并将互动局限在共同好友之间,投放在微信朋友圈的广告,分享后带来二次传播达到180万次,广告点击率提升了5倍,并带动了用户注册量提升600%。

6、衡量你的价值,而非你应该怎样微信认为增长并不仅仅是用户量的增长。相反,微信认为增长在于增加价值,比如说增加每天微信用户可以通过微信完成的事项。与其它的社交产品不同,微信并不仅仅衡量用户增长或是信息发送数量

。相反,它还专注于衡量产品深入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虽然微信也设定了关键业绩指标,但通常只有各部门的负责人才需要关注这些数据。微信工程师们每天收到的信号则是“你是否为用户创造出更多的价值?”为实现成为人们每天完成日常任务这一工具的目标,微信设定了用户好友数量的上限,能够看到的推广信息数量等等。微信团队认为,过于嘈杂可能会破坏微信的实用性。微信大力推广二维码作为线上线下的连接工具,直接推动中国O2O产业在2015年获得繁荣发展。

先前,用户如果要与一款品牌或服务建立关系,他必须在网上搜索或输入网址。腾讯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马化腾(微博)曾表示,二维码可以实现过去PC很难做到的对现实世界的一个标签。这从逻辑上能够解释微信为何选择首要推广二维码。二维码未在美国获得流行,主要有三大原因。

第一,手机和社交应用不支持用户扫描二维码;第二,用户必须下载专属扫描应用,然后二维码将把他们导入移动网站,可以说要比简单地输入网址或在社交媒体上寻找品牌更麻烦;第三,早期使用案例集中于低价值、营销相关的内容,随着时间的推移只剩下垃圾信息。也就是说,尽管二维码是美国营销者的梦想,但它离实用性仍有太远的距离。

随着二维码被用户采用,微信又推出了“小程序”作为微信官方账户的延伸,使用户能够像使用网络浏览器一样更方便地访问服务。“小程序”是一款工具,让用户能够在微信内打开这些“应用”,而无需下载或安装任何应用。譬如本地的餐厅或商店,它们就不再需要设计自己的专属应用,而能够选择使用微信小程序。微信表示,这种对用户友好的流动会推动更高的购买转化率。与我们天天都使用的即时通讯相比,这些需求大多都基于低频的使用场景。

7、不玩收藏夹的功能微信的核心产品理念之一是它是一款坚持以实用为导向的“工具”,这对产品体验至关重要。绝大多数的产品经理专注于开发有“粘性”的功能和提高用户留存。不过张小龙担心,用户在一个功能上花太多的时间,可能会影响他做其它有需要的事情(比如说支付你的账单)。事实上,微信认为一款优质产品能够提升用户效率——让用户用最有效的方式完成任务并离开。

张小龙以谷歌(微博)为例:一旦用户在谷歌上找到正确的链接,谷歌就会把用户直接导向需要前往的网站。虽然用户浏览朋友圈内容的数据令人欣喜,但微信团队担心如果用户在朋友圈看到太多的营销内容,不仅会干扰用户,而且会减少微信的长期价值。

正因为如此,微信限制了朋友圈营销内容的数量。与之类似,微信还限制品牌和商家官方账号每天推送信息的数量。实际上,在微信上,用户甚至不会受到一个直接的订阅号推送提醒,而是在统一的折叠文件夹中看到所有订阅号内容,因为过多的推送提醒可能会影响到用户体验。

虽然微信已拥有大量的功能和服务,但产品团队依旧保持了非常简洁的用户界面。微信应用只有4个Tab:微信、通讯录、发现和我。他们一直严格局限让微信应用只有4个Tab。因为他们发现每增加1个Tab,会让最左边Tab转化率下降20%至30%。

总结微信团队找到了保持团队活力,实现自我竞争,并开发出能够满足用户文化需求和强调群体互动的功能。更主要的是,他们一直致力于创建可以所有移动消费者都可以尽情使用的的简单工具。在这一点上,微信不仅仅是一款应用,它就是互联网。

微信成功的经验给予中国企业什么样的启示

第一,有效利用既有优势资源,是微信迅速打开市场局面的基础。腾讯自马化腾创立起,已在网络即时通讯这一领域深耕十余年,拥有广为人知的以企鹅形象为标志的QQ品牌,其用户规模、用户黏性、产品质量、技术水平、品牌认知度等都处于行业领先,特别是QQ的数亿用户数,使腾讯拥有了极为可观的市场资源和品牌号召力,形成了它业务拓展的重要平台,微信快速发展也是充分利用这一既有优势的结果。微信个人用户中,很大一部分是QQ原有用户,由于微信与QQ互补性很强,很多用户都是同时使用两种产品,QQ用户可以平滑过渡到微信,二者的结合使微信用户增长很快;同时,微信用户通过导入QQ好友和手机联系人,熟人间互相推介和影响,用人际传播的方式使很多原本不了解微信的人也成为用户,这种“病毒营销”手段快速扩大了用户群。庞大的QQ用户对微信快速打开市场功不可没,这也是它能够超越米聊、易信、来往等同类产品的重要基础,当然,在利用原有用户资源的同时,微信并不是QQ用户的简单平移,而是重建新的关系网,建立了一个更加稳定、更加活跃、更适用于移动应用的关系网络。
第二,灵活的内部创新机制,是微信这一新业务孵化成功的内生动力。由于智能终端的普及以及物联技术的发展,未来的互联网发展趋势将是人联网、物联网乃至交互联网,而将移动通信与互联网结合起来的移动互联网成为目前发展最快、市场潜力最大、前景最诱人的业务领域。腾讯以其敏锐的商业嗅觉准确把握了这一趋势,顺势推出微信,成为移动互联网领域人际交互的重要载体。在各种APP应用中,微信成了装机必备,微信用户数几乎可以等同于智能手机的出货量(2013年底国内智能手机用户约5亿,据IDC统计)。能及时抓住机遇,是腾讯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与新业务孵化能力的体现。“微信之父”张小龙受到小米手机推出的“米聊”的启发,致信马化腾要求开发一款类似产品,马化腾给予了充分授权以及人、财、物资源的足够支持,最终使微信从一个初步构想发展为成功的产品。与张小龙领衔的微信开发团队并行的,其实还有一个手机QQ团队,最终在竞争中处于下风。马化腾意在通过内部竞争,激发创新活力,把结果交由市场裁决,能者胜出,适者生存。可以说,腾讯构建的创新机制,包括组织的灵活性、用人机制、创新文化、市场化的资源配置等,是微信成功的重要内生动力。还有一点,微信完全是由腾讯自主开发的,基于以往的经验和技术基础,开发团队更能做出满足用户需求的产品,这跟运营商曾经推出的完全交给第三方公司开发的同质业务大为不同。
第三,对产品的精益求精,是微信俘获用户青睐的关键。科技不断发展,带来的是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追求越来越高,以更快捷、更方便、更个性为特征的产品品质与用户体验,是互联网产品成败攸关的核心因素。好的产品背后是对人性的洞察和艺术修养,也需要哲学思维为基础,真正成功的工程师绝不只是技术匠人,而更像是乔布斯那样的“哲学家”和“艺术家”。用过微信的人都能感受到,微信在产品品质上下了很大功夫,无论是功能还是细节都有可圈可点之处,这些特色也成了吸引用户的基础。在不断推出的新版本中,每次都有功能的扩充或者效果的改进。在用户体验上,微信明显是以用户需求为导向,尽可能满足应用移动化和快捷化的要求,在美学理念上充分考虑设备条件和使用环境的特点,采取简约主义“少即是美”的风格。比如微信创造性地使用了二维码这一工具,省去了用户登录帐号时手动输入的麻烦,也为账号推广带来了不少便利,对微信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这一切都凝聚着微信团队的敬业精神、专业主义和职业态度,为了开发出好的产品,他们常常为一个按钮的颜色、为像素的细微差别反复测试、讨论多日,秉承着“极客精神”,在产品开发上精益求精,专注细致,执着乃至偏执。产品品质与用户体验决定着互联网产品的生存期限,纵观腾讯的每一款产品,基本上都能稳定在既定水准上,在稳定性上做得很好,产品落地和迭代速度比较快,这与其对产品的重视是分不开的。而其他很多模仿国外应用的公司,产品常常大起大落,缺乏足够的技术磨合,自然难以招徕消费者的青睐。近几年,企业界流行一句话:“一流企业卖标准,二流企业卖品牌,三流企业卖技术,四流企业卖产品”。高谈阔论之下,似乎卖产品成了不入流的事。岂不知,产品是一切的基础,不管是有形的实物还是无形的服务,如果连产品都做不好,在竞争不完全、信息不对称时尚可唬弄顾客,在市场充分竞争的条件下,怎么可能占据顾客的心智空间和有限的注意力,赢得生存发展?还要盲目追求品牌和标准,岂不是舍本逐末?
第四,对市场变动的快速反应与及时调整,是微信节节胜利的有力推手。腾讯为人称道也为人诟病的一点就是它的模仿能力,它的很多产品都是在借鉴、模仿、改造其他产品的基础上推出的。在知识产权保护极不完善的商业环境中,真正意义上的创新成本太高,甚至谁创新谁死,出现所谓的“降维竞争”和“逆淘汰”现象。如果摒除简单的道德谴责,客观来讲,在某种意义上,腾讯这样的公司实际上在为中国企业找寻创新的可能性,从“试对”“试错”正反两面探索知识产权保护的边界。不难看到,尽管腾讯的一些产品在思路上借鉴了别人,但产品本身已经做了很大改进,虽然是模仿,但总能抓住产品的精髓,往往比初创公司做得更好。微信的模仿对象包括米聊、kik以及Color等,从每个产品上借鉴一些优点,博采众长、融会贯通,通过一系列的“微创新”,形成自己的特色。其成功之道在于组织扁平化和信息传递无障碍,敏捷的市场反应,应对有方以及很强的执行力。最近十分火爆的“新年红包”就是一例,此前一些竞争对手已经推出了同类产品,微信团队在此基础上改良创新,仅用了十几天就推出“新年红包”,利用春节这一有利时间窗口,以小博大,以快打快,取得奇效。腾讯显然“醉翁之意不在酒”,由于使用“新年红包”需要与银行卡绑定,其剑指的是移动支付这一巨大市场,腾讯为此曾拿出5亿元发展“滴滴打车”,收效并不明显,而“新年红包”用极小的成本就获得了千万级的用户数,在移动支付领域占据了重要一席,不得不佩服腾讯对市场的快速反应能力以及对中国社会人情世故的洞察,背后则是一整套成熟的商业逻辑体系的支撑。在电商平台这一领域也是如此,腾讯通过微信偶然闯入,但一旦发现机会,反应极为迅速。尽管与阿里巴巴的系列产品相比,微信账号的消费应用情境有限,与移动支付间还存在着“情境隔离”,但腾讯依其“破坏性创新”能力,完全有可能打破固有格局,重塑业界生态,值得期待。
第五,资源配置的系统性与协同性,是微信形成良好业务生态的重要保障。微信的成长得益于腾讯的发展基础、宽松环境和资源倾斜,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内部合理的资源配置、业务组合带来的系统性和协同性,在QQ、微信两大主力产品以及邮箱、游戏、财付通、微博、浏览器、新闻等众多功能之间生成了有机的业务生态链和价值链,形成了相互增值、协同促进的产品集群。在这过程中,腾讯注意利用自己强大的用户资源来整合业务和强化新业务,这一点与湖南卫视各个节目互相营销、资源互用有异曲同工之妙。

你觉得微信的成功之处在哪里?

我认为微信的最大成功之处就是改进了QQ聊天的体验,把界面简化,方便了人们进行视频沟通,并且发红包的功能也比QQ要好得多,而且快捷方便,更主要的是它提供的金融服务,比起QQ更完美,所以这是她最成功的地方

微信营销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微信营销成功的原因很大一部分是庞大的用户与现在强大的微信分销系统。
一、从市场分析,微信现在有7亿多用户,加上电商趋势向移动端转移,微信的传播很可怕,首先微信是人们离不开的一个软件,从Android到IOS再到WAP平台可见微信用户的依赖性和长期使用习惯,再加上朋友圈的火热,都是微信营销成功的原因之一。
二、从辅助工具微信分/销系统分析,增添了分销商,以销客多来说,多推广形式拓展了微信营销的渠道。采用佣 金和分/销机制,直面线下门店和传统电商平台商户流量难、流量.贵的痛点,用直接“利/益”赋予朋友圈分享的微商城和商品信息推广动力,是微信营销能成功的一大原因。

博客主人破茧短视频培训
破茧短视频为你分享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的视频拍摄、剪辑和运营技巧,另有短视频培训学习教程,海量干货助你玩转短视频运营!。
  • 83028 文章总数
  • 5045485访问次数
  • 2218建站天数